优艾设计网

标记绿色生活 碳账本、碳交易中的“北京模式”?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考。

近年来,作为超大城市的北京,已经率先从末端执法前移为源头管控。10年间,煤炭占北京全市能源消费的比重由25.2%下降到1.4%;新建民用建筑在国内率先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企业通过节能技术改造可新优艾设计网_在线设计增“碳收入”,个人骑行共享单车可获得绿碳积分;北京绿色交易所正式落户城市副中心……

走进“双碳时代”,每个企业和个人,甚至整个社会都被赋予了一个“碳账本”,大家的生动实践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下了生动的实践注脚。

2022年9月22日,温榆河公园,小朋友走进童趣碳知园、一“碳”究竟、聆溪入画、低碳生活、碳心广场等园内景点,聆听全球变暖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了解碳源碳汇中和方式,学习节能减排妙招。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创新上线“个人碳账本”,北京让减碳“看得见”“摸得着”

徐彬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科创企业上班,从家到地铁站大约2公里。以前为了赶时间,这段路她都会选择开车。去年夏天,她无意中在地铁站内看到“北京绿色生活季”的宣传海报。扫码、注册,简单几步,一个专属于她的“个人碳账本”就这样被开启了。

市民徐彬的上班之路。史喻 摄

每个绿色行为的减排量,都被量化到克。骑行共享单车,可以获得每公里250克的减排量;点外卖选择“无需餐具”,每次可获得45.72克减排量;物流使用电子面单,可获得5克减排量……这些都会被记录在个人碳账本小程序中,并获得相应的绿色积分激励。

“现在每天我都是骑车去地铁站,这样一次就能得到2个积分。攒够积分去兑换共享单车的月卡,还能继续减碳。”从一开始的好奇、有趣,到后来每天参与。慢慢地,徐彬养成了很多新习惯:平日里尽量电子化办公,减少纸张使用;自带杯子购买咖啡,自备袋子去商超购物;周末全家出行,垃圾也会分类投放……看似简单的小举动,却可以为绿色生活作出大贡献。

徐彬的个人碳账本显示:在上一年度绿色生活季活动中,她共累计减排19.29千克,被授予“减排小生”称号,“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思和有意义,我肯定还会继续参加!”徐彬说。

“北京版”个人碳账本。史喻 摄

从2022年8月10日到9月10日,短短一个月内,共有636万北京市民开通了个人碳账本,有5次及以上减排行为的市民达到269.7万人,推动实现减排行为8800次,减排二氧化碳总量约4万吨。

去年上线的“北京版”个人碳账本,将食、住、行、游、购等领域的减碳足迹用更具象化的方式展示出来。“在碳账本的设计上,我们也是结合了北京的城市特点,包括了共享单车、外卖、出游、购物消费等等,也是希望打造一种‘北京模式’,全面记录我们的碳足迹,引领大家更好地践行绿色生活”,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宣传培训部部长武德俊说。

2022年8月10日,2022北京绿色生活季正式启动。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让每一次低碳绿色行为都能被记录、被看见和被肯定,个人碳账本的正向效应也在不断释放。仅在去年绿色生活季活动期间,北京家电卖场销售一二级能效家电累计达到2.94万件,拉动全市绿色消费达1.54亿元。

从首批试点到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北京碳市场交易火热

早在启动“个人碳账本”的10年之前,北京就作为全国7个试点省市之一,率先开启了企业法人间的碳排放权交易。

这一新兴交易市场,简单来说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作商品进行买卖。交易前,主管部门将规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配额,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如果A单位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实际碳排放量低于配额,就可以把“富余”的配额在市场中出售;如果B单位的碳排放量超过配额,就要以市场价格从其他单位购买配额,以抵消超出的碳排放。

北京绿色交易所通州办公区。北京市绿色交易所供图

“在碳排放履约过程中,我们是经历了配额不足到配额盈余的过程。”北京公交集团科技信息部副经理刘宝来介绍说,集团在2016年被正式纳入北京市碳排放交易试点范围。入市的前三年,集团每年都要额外买碳,低碳转型迫在眉睫。

“我们最主要的措施就是推广使用新能源车辆。”通过逐步采用新能源车辆替换老旧车辆,2019年起,公交集团碳排放配额终于有了盈余。节省买碳成本是动力,出售多余配额也大大激发了企业潜力。“2021年和2022年碳排放履约期间,集团将盈余的配额在北京市碳交易市场进行了公开交易,先后完成挂牌80次,成交42笔,活跃了碳交易市场的同时也为公司获得了收益。”刘宝来说。

数据显示,通过“油换电”低碳转型,与2016年相比,2022年北京公交集团能源消耗减少了30万吨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50万吨,柴油消耗量由25万吨下降到10万吨以内。

作为北京碳市场的建设和运营方,在北京绿色交易所有限公司总经理梅德文看来,一个稳定运行的碳市场,有三个最重要的要素——多元化的市场主体、金融化的市场产品以及包容性的市场监管,“我们觉得北京的碳市场应该说是完美符合了这些特点。”

目前,直接与间接排放二氧化碳5千吨(含)以上的单位都被纳入管控。而且不仅工业企业在控排之列,公交地铁、商场饭店,甚至高校、医院、政府机关等公共机构无一例外。截至2022年底,北京碳市场重点碳排放单位约1000家,为全国试点区域之首。

北京碳市场已经形成了以碳排放配额、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为基础,绿色出行减排量等多种产品共存的市场格局,包括回购融资、置换等在内的多种交易结构也日趋成熟。

北京是最先出台公开市场操作管理办法的市场,线上公开交易价格每吨低于20元或者高于150元,将触发碳排放配额回购或拍卖等公开市场操作程序,为交易提供了稳定的预期。此外,北京碳市场罚则明确且执法严格也是重要原因。

北京绿色交易所月坛办公区交易大厅。北京市绿色交易所供图

2013年开市至今,北京各类碳排放权产品累计成交约1亿吨,成交额超过35亿元,配额线上成交均价大约为每吨68元。“同期津、沪、渝、粤等试点区域,总交易量为5.8亿吨,交易金额152亿元,交易价格为26元。也就是说,北京接近全国碳配额价格的两倍还不止。”打开碳排放权历史交易行情,梅德文直言,“不是说价格越高越好,而是价格要反映稀缺性,反映碳排放的综合社会成本。核心的宗旨和目的还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稀缺的资源配置,最终激励能源效率高的企业、约束能源效率低的企业,实现优化配置。”

根据北京生态环境局的数据,以水泥行业为例,北京重点碳排放单位2021年碳排放量约200万吨,比2013年下降了69%。从碳排放强度看,以本地电力行业为例,供电碳排放强度从2014年的468克/千瓦时下降到2021年的341克/千万时,降幅达到27%。数据中心碳排放强度0.842千克二氧化碳/千瓦时(IT设备),相比2018年降低11.6%。

北京市水泥、石化重点碳排放单位历年排放变化。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北京市电力行业排放强度变化。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迈出“舒适圈”,率先实现碳中和的“北京担当”

“这儿的冰太好了,我滑起来觉得特别地快!”今年2月4日,在北京冬奥会开幕一周年之际,11岁的小姑娘张骞予刷新自己最好成绩,获得了“冰丝带”速度滑冰赛少年乙组500米女子组的第一名。

张骞予(左)和小选手在市民纪录墙前合影。史喻 摄

这场比赛所在的场馆就是北京冬奥会期间创造出10项奥运会记录、一项世界纪录,有着“最快的冰”之称的国家速滑馆。作为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从开始建设到正式比赛,国家速滑馆内这块1.2万平方米的亚洲最大冰面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在百年冬奥历史上,它第一次使用了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

“正常符合奥运比赛标准的冰场,温差控制在1.5℃以内就可以了,但是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冷系统的应用,让我们能把温差做到0.5℃以内,这样的冰面硬度均匀,就更有利于运动员的发挥。”马进是国家速滑馆制冰系统设计负责人,让他更为骄傲的是,新技术不仅保证了超一流的冰面质量,还让场馆碳排放量接近于零,“每年仅制冷部分就能省下200多万度电,相当于约120万棵树实现的碳减排量。”

通过使用大量光伏和风能发电、地方捐赠林业碳汇、企业赞助中国核证自愿碳减排量等方式,北京冬奥会圆满兑现实现“碳中和”的承诺,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个“碳中和”的冬奥会。

从2006年“碳中和”被牛津字典评为年度词汇,到2021年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各国立即采取行动,到2050年真正实现碳中和目标,“碳中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碳中和,中国需要付出比欧美发达国家更多的努力。“中国提出的从碳达峰到中和的时间,应该是世界上最短的”,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事务中心专家胡永峰说,美、英、德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左右就已经实现碳达峰,也就是说相当于有80年的时间来完成碳中和。而中国从2030年到2060年,这其间只有30年的时间。“这就像是一个自我加压的过程,相当于脱离‘舒适圈’进入另外一个赛道了,但在这个赛道里面做得好,说明我们的身体更强健。”

要减排还是要发展?过去这曾像“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但北京表现出了独特的前瞻与智慧——作为全国第一个提出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北京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最近十年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近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拆除违法建设超3亿平方米……与此同时,金融、信息、科技等现代服务业优势更加凸显,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四成。

北京能源结构已实现历史性调整,成为全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典范城市,煤炭消费量由2012年的2179.6万吨大幅压减到2021年的130.8万吨,占全市能源消费的比重由25.2%下降到1.4%;从2012年以来的10年间,北京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9万亿增长到2021年超过4万亿,但能源消费总量仅仅从6564万吨标煤增长到2021年的7104万吨标煤,以年均0.88%的较低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4%的经济增长。

“需要看到的是,北京是一座北方城市,冬天需要供暖,一般来讲比南方城市耗能更高。但我们北京每产生1万元的地区生产总值,所使用的能源在全国省级地区里是最少的,能效水平连续十多年都是最优的。”北京市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副处长林淦表示。

北京提出要努力在全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城市治理者肩膀上的责任沉甸甸的。

景山公园内设置的碳中和与碳计算宣传展板。史喻 摄

目前,北京已经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印发实施了《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系统部署了2030年前相关工作任务。同时还部署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安排了30项政策制定任务。

“我们提出了三个方面——效率引领、科技支撑和机制创新,北京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说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比较丰富,服务业也比较发达,我们也有条件做一些机制创新,所以我们不仅仅是要巩固北京市自己的节能减碳成果,我们还要为国家的碳达峰做贡献。”林淦说。

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记者 史喻

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0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最新问答

问答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