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济学的方法探讨人类文明的基础性问题 人类是怎么变富的?
《富种起源:人类是怎么变富的》 吴乐旻 著 中信出版集团
制图/吴千千
马尔萨斯其实错了
本书将证明:马尔萨斯对马尔萨斯陷阱的解释是错误的。
我认为,要是以重要性与奇特性来衡量,人类发展史上最引人瞩目、最值得追问的现象,就是现代经济增长的起源:如果一个星球上的生产力爆炸已经启动,享受其成果的智慧生命理解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吗?我们不妨把这个问题称作“富种起源之谜”:人类,这个物种,是怎么变富的?
经济史学家格里高利·克拉克绘制的世界人均收入变化图,代表了一个当代学者对人类经济史的认知:人均收入曾在全世界范围内长期停滞——虽有波动起伏,但不见持续增长的趋势——直到工业革命发生,才在一部分地区开始持续稳健地增长。从停滞到增长,转折点出现在1800年左右。所谓富种起源之谜,其实是两个谜叠加在一起。1800年以前,人类为什么穷?1800年之后,人类是怎么变富的?其中第一个谜又是第二个谜的基础。不理解一开始为什么穷,就无从理解后来的转折。
1798年,托马斯·马尔萨斯发表了《人口论》。200多年过去了,马尔萨斯的理论——两条公理下的三行小“程序”:富则生,穷则死,人多就穷——已是几乎所有科学家思考历史的基本框架。他的名望,在古往今来的经济学家中只有斯密、马克思和凯恩斯可以比肩。他的思想,在几乎所有历史研究中都不动声色地成为不可或缺的底色,至今还通过一流学者的学术畅销书,震撼着成千上万的读者。
可是,马尔萨斯其实错了。本书将会阐明:真正桎梏人类陷于长期贫困的“神咒”和马尔萨斯所设想的完全不一样。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即使存在,最根本的原因也不是马尔萨斯机制。
事实上,200多年来,说马尔萨斯这儿错那儿错的学者何止百千,批评中,尤以下面两种声音最为常见。
第一种声音说,现代经济增长已经证否了马尔萨斯理论。这种说法的潜台词是马尔萨斯对“1800年以前人类为什么穷”的解释没有问题,只是1800年以后遇到了新情况。果真如此,这些批评者所谓的证否恐怕是言重了。如果马尔萨斯真能解释工业革命前上万年的历史,这样的成就还需要吹毛求疵吗?
第二种声音多见于人口学和经济史学的研究。研究者考察前工业时代个别地区的经济人口数据后往往发现,“富生穷死”的马尔萨斯效应远比马尔萨斯想象的弱,人口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关系不大。
但是,几乎所有批评马尔萨斯的学者,都只是质疑马尔萨斯机制于一时一地之强弱。几乎从没有人挑战过马尔萨斯理论最核心的贡献:对1800年以前全球人均收入的长期停滞——所谓马尔萨斯陷阱的解释。
探索与以往研究层次不同的答案
比重新解释马尔萨斯陷阱更重要也更迷人的问题是,人类最后是怎么跳出“马尔萨斯陷阱”的?封印人类上万年之久的“神咒”为什么在200多年前突然解封了?工业革命是怎么开始的?现代经济增长是如何发生的?人类是怎么变富的?
这是经济史学乃至整个经济学的“圣杯”问题,早已吸引了无数学者来研究。当马尔萨斯经济学仍然主导我们认知的时候,几乎所有投入这个问题的学者都把马尔萨斯机制当作神咒,都用马尔萨斯模型去描述古代社会,靠调整马尔萨斯的假设来解释后来增长的发生。他们的理论怎么可能切中要害?重新解释了“为什么穷”,我们接下来要寻找的,是与这个新解释恰好吻合的一套新理论,来解释人类是怎么变富的——这就是本书第三部分《鱼跃》的内容。
学术界每年都有研究工业革命起因的新作出版。但这本书探索的,是一个与以往研究层次不同的答案。说句玩笑话,如果外星人真的问起“人类是怎么变富的”,那么能引起他们共鸣的应该就是书里这个答案。这么说可能会让你犯嘀咕:“一本经济史的学术读物,怎么说到外星人上去了?”
我把与外星文明的对话当作一个思想实验。这个思想实验并不只是个噱头。人类历史只有一脉,“富种起源”也只发生过一次。严格来说,任何有关贫困陷阱和富种起源的理论都是现阶段的地球人所无法证伪的。但是,在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高等智慧文明的“富种起源”很可能发生过成千上万次。当我们设问:富种起源有没有普遍规律?这个问题唯有在星系和宇宙的实证环境下才有意义。我们虽然没有外星文明的样本,但在思考这种问题时,不能没有超越本星球的视角。外星文明的富种起源或许也有它们的“火药”“新大陆”“大不列颠岛煤铁矿”。但在这些偶然因素之上,有没有一些超越个别星球的普遍规律?这不正是文献中几乎所有学者最渴盼的那个答案吗?这也是本书第三部分《鱼跃》想要达致的目标。
你也许会问,“你怎么知道外星人的‘工业革命’是怎么回事?难道它和地球上的工业革命原理相通?”我们当然没有办法直接观察外星文明,所以只能靠逻辑推理。本书的模型会在富种起源和生物学现象间建立关联。
为历史爱好者换一副新思维框架
这本书分成三个部分:《静水》《流深》《鱼跃》,每个部分介绍一个理论,解释一个现象。《静水》解释古代社会生活水平的变化;《流深》破解古代社会人均收入停滞的奥秘,亦即马尔萨斯陷阱的成因;《鱼跃》讲述人类文明如何跳出陷阱,开启现代经济增长。
随手翻一翻这本书,你会看到很多图,偶尔还会看到简单的公式。只要你学过经济学原理,这些图和公式就会让你倍感亲切。它们都是原原本本的经济学模型。
按理说,通俗读物不该有这些东西。霍金在《时间简史》里说,一本科普书每增加一个公式,销量就减半。在出版界,这句话几乎被奉为金科玉律。但中信出版社的编辑在和我沟通之后,还是选择把模型放在书里。
我们觉得,霍金的这句话或许适用于《时间简史》,却不能当作普遍真理。模型传递信息更为有效,一页图示模型,抵得上10页云遮雾绕的文字。刻意省略模型,只会增加读者的理解难度。用文字代替,精确性不足,再加上本书逻辑逐层递进,每个层次的文字表述哪怕只有10%的模棱两可,误差累积到最后,也会让读者连蒙带猜如行夜路。
我还有一个小小的心愿,那就是向读者介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我的假想读者不仅有学界的同行,还包括当年十八九岁的“自己”。我希望借着自己这本书,向那个年龄的求知者传布经济学之道。这个道,并不是任何具体的知识,重要的是他们从中接触到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但是,无论读者是高中生,还是经济学教授,这本书都不宜跳读,不宜速读。
不宜跳读,是因为此书与传统教条大相径庭,各章之间又以逻辑相连、层层递进。跳读之所以在别处可行,是因为读者与作者有相似的思维框架,于是,读者只要截取若干片段就可以八九不离十地猜出一本书的主旨和思路。但这本书旨在为历史爱好者换一副新的思维框架。拿旧框架去套新框架,恐优艾设计网_设计LOGO怕会竹篮打水。
不宜速读,是因为书中有简单的图示模型,部分段落可能要精读多遍才能理解。对付效用品模型和定向移民模型时,你最好能跟着把模型画一遍,复盘整个推理过程。你会从中体验到一种玩乾坤于股掌的恍惚感。
(作者为清华大学经济学学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博士)
(原标题:人类是怎么变富的)
流程编辑:U022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