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艾设计网

京华烟云作者是谁啊??

优艾设计网_PS交流请问,京华烟云作者是谁啊?
白色恋人坊 2022-05-13 20:21

林语堂啊 林语堂,1895年 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 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 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论坛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以上是我百度出来的林语堂简介,下面也有地址~ 嘻嘻,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璐 2022-05-13 20:25

http://baike.baidu.com/view/78558.htm

第一次接触《京华烟云》,是读书时代,时代文艺出版社,八七年版,张振玉先生翻译。在舅舅的书房中看到这本上下两册的红色封面小说,第一反应是张恨水先生的《京华春梦》,但是看了几页就知道和那些鸳鸯蝴蝶的相差太远,而后三天时间看完,第二反应是《红楼梦》。 勿庸置疑这本书会让人想起红楼梦,尤其是我这个初中一年级就将一套红楼翻脱了线的人。 王府花园和那个多才薄命的红玉,莫愁的身上,也有着宝钗的影子,而姚木兰,似探春而多一份从容,少一份刻意和火气,似湘云而多一份闲情富贵而少一份娇憨。 不过作为当时的中国文人,以富豪之家族兴亡来写故事,所以就算有些小雷同于红楼这本巨著,看到似曾相识的画面和对白的时候会莞尔一笑,不过也还是可以理解。因为这本书的原意是写给外国人看的书,实际上是想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这种痕迹书中时时可见,而西洋人中看红楼梦的又有几个。 《京华烟云》其实也让我想起过老舍,两个人笔下的北京就是同一个北京,只是一个写的是下里巴人的北京,为了生存而挣扎还苦中作些小小的快乐;一个写的是秋菊冬雪的富贵闲人的北京。正因为富贵闲人,所以尽管生活中有着波澜,但是更多的是有佳话,有哲学,有风俗,有深谈,有闲话,所以淡淡的看来,在有钱又有闲的人的眼睛中的旧北京的人物风景就那样悠悠地走到了眼前,一杯清茶,手执长卷,就有了橄榄的余味。 第二次接触《京华烟云》,是多年前的电视剧,基本上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那个时候好像更流行《新白娘子》和《戏说乾隆》,民间是满大街的‘千年等一会’,除了后来的‘心太软’让我听到吐,之前也就只有这一次,不是不好听,只是听得犹如肥肉吃多了的伤。 当时报纸上讨论的是‘戏说’和历史剧,应该走哪条路,那些争执如今看来都如过眼云烟,想要‘戏说’的现在‘戏说’得一部两部连三部,想要‘历史’的也唯美大气得精益求精,都有市场,也让遥控器发挥了作用,谁也没有将另一个挤掉,百花齐放,反而更显精彩,反正咱们泱泱十亿大国,有百分之几的收视率,就已经是某些国家的倾国倾城了。 藉着新版的东风,还有那么多帖子和地方报纸的推广,突然被誉为经典的旧版这一段时间在很多的地方台都有得看,既然经典,当然我也凑热闹重温了一下,不过经典这个东西,真的就是见仁见智了。 我相信那些认为旧版经典的人,是确实喜欢旧版,喜欢其中的人物,喜欢它的主题曲,喜欢它的忠实原著,喜欢它那些我暂时还没看到的东西,不过,说句我个人的感觉,真的经典吗?那个年代的台湾剧好像都是如此吧,当年首播的时候也没有惊动什么风云。 不想说服装、布景等等,创作的年代不同,技术的进步,拍摄技法的理念和投资力量的不同,这些方面的差距没有可比性,硬要说旧版胜过新版,只能说各人口味了。 其实说句实话,演员也没有可比性,以一省之演员和全国之精英来比,对旧版太不仁慈,但是并不是说一省之内就全无芳草,毕竟演员也是有省籍的。 最近看贴,其实争议最大的就是两件事情:木兰和原著。 在这里,我声明,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当然有角度的狭隘和个人的喜好,不过我确实尽量想用理智的眼睛看我看到,说我想到的。 说老版经典的人,最大的理由就是芝姐版的木兰和旧版情节上更忠实于原著。 不用否认,在那一群五官被化妆品描绘得几乎赶上京剧脸谱的人当中,(当然,那个年代的化妆术就是那样,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审美观,很多前卫时尚往往在日后看来都那么可笑,比如大垫肩和高耸的刘海还有萝卜裤。扯远了。)芝姐秀丽的五官真如一朵淤泥中的莲花。忽略她非常个人的表情动作,扮演的木兰也算不温不火。 就我个人感觉来说,旧版的木兰更贴近小说中婚后的木兰,从开始就给我少妇感觉:充满闲情逸致的享受着家庭生活,如鱼得水的生活在大家庭中,得心应手的料理着小小的麻烦,关注着生活中的细节,在公婆和父母的赞许疼爱中来一点风花雪月,一边和丈夫有着世俗的夫妻之情,一边和立夫有着朦胧的精神之爱。出身于清朝之末,受教于民国之初,成熟于阿满之死,蜕变于国变之时。 不过原著中,最后的洪流就写得有点薄弱,电视中更加表现得苍白。当然,这也是因为时代环境而无法强求的东西。 只是这个木兰和我看小说的时候一样,常常给我一种迷惑:为什么林先生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木兰是完美的,但那种完美与其说是性格上的,不如说是生活上的,那样的受道家哲学影响的性情儿,对生活细节的欣赏享受,是士大夫欣赏的木兰,可是对我来说,这个女孩子并不是我心目中完美的女性,因为她离真实的生活太远了,想要当个农妇,穿着粗布衣裳,也只是模仿陶渊明似的隐士生涯,如果没有了那五斗米,还能那样完美吗? 旧版忠于原著,其实忠于的是"故事"情节,在书中既有的情节中表现人物,是不会犯错,可是在《京华烟云》原著浩如烟海的细节描写和心理铺垫的禁锢下,单纯的情节也不容易触动到真正的灵魂。纵观全书中最触动我的一段情节之一,就是木兰订婚后发现了自己对立夫的思念,认为莫愁会比自己幸福,对于士大夫们欣赏的木兰来说,虽然有过伤春,也只能耽于精神美感,就那样过去,然后全情投入到理想婚姻中,得意于自己的婚礼,得意于自己的被长辈喜爱。可是对于我这个读者来说,却是一口喘不过来的气。不过,看了旧版的孔立夫之后,我这个气喘过来了,那个孔立夫,想想也就算了。 看新版,当然最早看的是剧情介绍,第一感觉是:荒唐,尤其是荪亚和莫愁,当没人没看过原著不成。然后开始惆怅:我的京华烟云啊,真让人恨不能用唾沫星子淹死那帮比木兰还会妙想的改编者;再然后是佩服那些编剧:真有勇气,能够改得面目全非,那些对金庸小说动了下小刀的人是怎么死的,可还是历历在目啊。(不知道改编者是个体还是群体,姑且当群体好了。) 可是当我看到电视剧的时候,我真正对他们佩服了:改得有理,改得精彩。 首先说对原著的忠实,到底是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和人物的骨骼来的好,还是照虎画猫,直接端在盘子里放上来的好?个人偏心的喜欢前者。(纯个人爱好,因为自己本身写得最多的故事类型就是将原著进行大改编。)能够看到熟悉的人上演着不一样的故事,是另外的一种惊喜,而推陈出新,重新演绎,也是透过另一双眼睛看同一个事物。 (再说句题外话,旧版中比较感动人的一场戏是素云得罪桂姐之后,全家人教训她,痛说桂姐的血泪史,也是将原著完全改编了。原著中桂姐可是有两个女儿,还很感激安分自己丫鬟变小妾的身份,而旧版中桂姐这个角色很出彩,这段情节很给角色加分。不过新版中太太厉害过桂姐,就有人说什么不尊重原著了……) 完全忠于原著,还要翻拍做什么,导演来编导,演员来表演,本身就是对原著的再创造,无论如何也是变了味的熊掌和鱼,喜欢原著,直接看小说就好了,实在想要眼耳并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做一个提线木偶,然后找几个人来朗读岂不是最忠实原著?(当然,我所谓的原著也只是二手原著,E文我是不行的,窃以为张振玉先生翻译得还是不错,至少有点京韵儿。如果有人说这样不算看过原著,我只能承认我没看过原著。)情节上忠实于原著的东西,只要一部就够,翻拍而不出新,纯浪费资源,当然,翻拍出新却不出彩,那就是更大的浪费了。 为什么我认为改得这样面目全非的一部戏,会改得精彩?首先我从荪亚说起。 新版中的这个荪亚很招人恨,桀骜、叛逆、不识好歹,吊儿郎当,明明识得金镶玉却硬是要和众人作对,你看得越重,我偏生要将美玉当顽石糟蹋,明明手上捧着金饭碗却非要拧着去讨饭。 而原著中的荪亚是个喜福儿般的憨小子,好脾气地接受着喜爱着高自己一等的妻子,知道自己是有福气的。这个角色林先生不是写得不立体,不过怎么看都不出彩。他只是木兰完美生活的一个衬托和点缀,就像木兰对小妾的看发一样:小妾的存在就是突出夫人的高贵和从容。同样,一个好丈夫也是如此,只是她一点也没意识到而已,所以荪亚最后和曹丽华的那一段,并不仅仅是荪亚贪新鲜而已。 (林先生很多的观点论点都不为我接受,不过还是那句话:谁能够超越时代,就算现在,有着林先生那些观点的人也不是没有。) 体仁,原著中木兰的哥哥,一个典型的被母亲宠坏了的败家子,典型到不用想象,败家败得不需要理由。他和银瓶的爱不知道能够得到多少读者的谅解。 虽然银屏最后很惨,作为母亲她丧失了她最珍贵的宝物,最后为此而死,可是在这之前,有多少人会同情她呢?她也常常会让我想起红楼中的一些丫鬟,比如袭人,她比袭人刚烈,比如晴雯,她比晴雯有心机。而将她的命运放在曹丽华身上,我觉得比原著感动我。 反正无论是荪亚还是体仁,无论是小说中还是旧版中,都是让我看到只当没看到的人物。 可是新版中集合了这两个人物名字和经历的新荪亚就不一样了。 荪亚是有让人烦的地方,可是他也有道理,就像木兰说的,他本性善良,有着真性情,只是有着小孩子的任性和叛逆。他对木兰的抗拒和敌视,其实是将他对家庭和社会的不满敌视放在了一个最接近他的人身上。(其实这种对木兰没好感的心态,在原著中少年经亚就已经有了。光绪二十六的少年早就学会隐忍,而民国十六年的青年当然有着更多自由和新的思想,将自己的不满发泄出来。) 是,你越是大人心中的宝,在我心中就越是根草,别人看你都是对的,我的一切都是错的,我们不是一类人,我怵你、躲你还不行吗。 这样的将自己的任性放在无辜的人身上,给人造成伤害,虽然不可原谅,但是可以理解他的心境。 但是又有多少男人可以像原著中的荪亚那样完全接受这样的一个妻子?荪亚接受了她,喜欢着她,是真正了解之后的欣赏,还是纯粹的两性之间的简单爱慕?这从新版中就可以看出来,爱莫愁的男人还是多一些,能够欣赏木兰灵性之美,容纳她高洁心性的人一定要有和她一样高洁的品德和胸怀,比如立夫。 在新版中,荪亚不再是一个幸福生活的布景,而是一个将女主角的个性磨砺得更真实更深刻的磨刀石,而同时,自己的性格也出来了,只是所谓的‘磨’‘合’,对于他们两个,也有点过于惨痛。

再说原著,小说的灵魂是什么?是情节,还是人性,还是作者的哲学? 我认为是人性。以情节取巧的小说可以取悦你的眼睛,可是你会再看第二遍第三遍吗?作者的哲学也不是让每个人都可以全盘接受,你可以学习,可以批判,当时认为是真理的,逃不过时间的检验。而最终让一本书有生命,可以流芳百世的不就是人性吗?就因为只有人性,才是自古以来相同的,就如看古文中的爱怨恩愁,和现代一点隔阂都没有。 所以我赞同人物的整合,时间段的压缩。毕竟原著那么多人物,那么多细节,跨越的时间也那么长,完全的展现出来,就很容易成为流水帐。只要那整合中的精神是符合原著,人物性格是合理的,就是对原著的尊重。 荪亚的整合是成功的,也是自然的。 而在情节对话中,要比旧版更忠实原著,一些闲谈,随手而来的几句话,就立刻让我想到原著,而风景色彩之美,也会让我想起当初看小说时的遐想神游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论坛

林语堂所著《京华烟云》结局是(原著结局): 抗战爆发,木兰带家人入蜀,途中曾在一小庙短暂停留,住持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一个坚毅民族的未来,不久木兰携小消失在西撤的滚滚人流中,作品就在这一抹亮色的背景下结束。 应该说这是个略带开放性的结局。


lulu老婆我爱你 2022-05-13 20:28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30年代末的力作,记叙了从庚子年义和团之乱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期间的故事;全书浸润着浓厚的道家思想,还可以看到作者潜意识中基督教平等、博爱的理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期间的小说大多是通过激烈的矛盾和斗争来表现各种势力的斗争,这使我们的小说更多的充满了儒家的精神,也充溢着悲剧式的沉重。这样的作品,多是对传统的中国社会、道德、文化给予批判,而这些恰恰是“五四运动”中所提倡的新文学的主旨。而《京华烟云》一书,则将人性放在收尾,并从道家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人生,使作品具有一种和谐的品格,蕴涵着达观顺随、从容自然的人生观。文章上卷《道家的女儿》,开篇就引用《庄子·大宗师》中的话:“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在中卷《庭园的悲剧》开篇又引用《庄子·齐物论》的话:“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在下卷篇首再引用《庄子·知北游》中的话说:“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腐臭,腐臭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腐臭。”这三段话,既可看作是每一卷的主题,又可以看作是全书的主旨。正如林语堂先生长女林如斯女士在“序言”中所说:“全书受庄子的影响。或可说庄子犹如上帝,出三句题目教林语堂去做,今见林语堂这样 发挥尽致,庄子不好意思不赏他一枚仙桃罗!” 新《京华烟云》尚未杀青,全剧情形我也未然可知。但是,仅仅就从上面这一个情节来看,就已经完全违背了林语堂先生原著的精神。 在《京华烟云》第十七章《听命运木兰订婚 逃圈套银屏出走》中,林语堂先生借文中傅增湘先生之口给莫愁这个人物下了一个定义:莫愁是土命。沉稳,安静,圆通,富足。这些特点都很可贵,有福气。在前文中亦有提及莫愁“在世俗的智慧上进步大,在知识上进步小”。而就全书来看,莫愁不像木兰那样追求完美、思想超前;莫愁的特点就在于她包容一切,林语堂先生在给郁达夫的信中也说过“莫愁似宝钗”这样的话。试问,这样的莫愁,会作出“逃婚私奔”这样的事情吗?听说剧情还安排莫愁被强暴后,立夫出于同情而娶了她,这活脱脱就是《情深深雨朦朦》第二,而哪里又能看出一丝《京华烟云》的感觉?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作家渐渐形成了这样的婚姻观:婚姻必须要以爱情为基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也是不道德的。在中国现代作家的笔下,不能与自己至爱的人结为终身伴侣,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人生,鸣凤为爱而自杀,曹七巧可怕的心里BT,而林语堂先生在《京华烟云》优艾设计网_PS论坛中,却突破了这一点:美满的婚姻当然离不开爱情,但并不是说传统的婚姻就不能培育出真正的爱情,问题的关键在于,夫妻要互补、忍耐和包容。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就如同每月的月亮,圆时也不过一两日而已。理解了这一点,人们就会形成比较现实,也较为容忍,更超然达观,甚至还不无诗意的情怀。比如书中的女主人公姚木兰,她明知道自己更爱立夫,但一旦家里给她安排了与荪亚的婚姻,她也就同意了,因为她相信缘分和命数,崇信老子的不争和顺天应命。她并不是软弱,也不是愚昧,而是比谁都清醒明理。她的幸福,是在自己的家庭中享受一份实实在在的爱,在与自己更爱的人的精神关联中,得到某种痛苦的补偿;她的生命力像柳枝一样柔韧坚强,富有诗意的理想主意精神。而新《京华烟云》的编剧,根本就没有能够看到原文中的这种意味,而是依照自己的观点胡乱创作,完全违背了林语堂先生原著的风格和精神!一个从根本上就违背了原著精神的电视剧,它从存在之日起,就是彻底失败的!!!


泽泉_216 2022-05-13 20:32

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百科 1,显现出木兰一家的书香气息,说明木兰是个奇女子. 2,甲骨是中国的文化遗产,这样也能提升此书的文化底蕴.


一寸光阴2016 2022-05-13 20:32

优艾设计网_PS论坛 林语堂


360U3197870525 2022-05-13 20:34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30年代末的力作,记叙了从庚子年义和团之乱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期间的故事;全书浸润着浓厚的道家思想,还可以看到作者潜意识中基督教平等、博爱的理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期间的小说大多是通过激烈的矛盾和斗争来表现各种势力的斗争,这使我们的小说更多的充满了儒家的精神,也充溢着悲剧式的沉重。这样的作品,多是对传统的中国社会、道德、文化给予批判,而这些恰恰是“五四运动”中所提倡的新文学的主旨。而《京华烟云》一书,则将人性放在收尾,并从道家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人生,使作品具有一种和谐的品格,蕴涵着达观顺随、从容自然的人生观。文章上卷《道家的女儿》,开篇就引用《庄子·大宗师》中的话:“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在中卷《庭园的悲剧》开篇又引用《庄子·齐物论》的话:“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在下卷篇首再引用《庄子·知北游》中的话说:“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腐臭,腐臭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腐臭。”这三段话,既可看作是每一卷的主题,又可以看作是全书的主旨。正如林语堂先生长女林如斯女士在“序言”中所说:“全书受庄子的影响。或可说庄子犹如上帝,出三句题目教林语堂去做,今见林语堂这样

发挥尽致,庄子不好意思不赏他一枚仙桃罗!”


新《京华烟云》尚未杀青,全剧情形我也未然可知。但是,仅仅就从上面这一个情节来看,就已经完全违背了林语堂先生原著的精神。


在《京华烟云》第十七章《听命运木兰订婚 逃圈套银屏出走》中,林语堂先生借文中傅增湘先生之口给莫愁这个人物下了一个定义:莫愁是土命。沉稳,安静,圆通,富足。这些特点都很可贵,有福气。在前文中亦有提及莫愁“在世俗的智慧上进步大,在知识上进步小”。而就全书来看,莫愁不像木兰那样追求完美、思想超前;莫愁的特点就在于她包容一切,林语堂先生在给郁达夫的信中也说过“莫愁似宝钗”这样的话。试问,这样的莫愁,会作出“逃婚私奔”这样的事情吗?听说剧情还安排莫愁被强暴后,立夫出于同情而娶了她,这活脱脱就是《情深深雨朦朦》第二,而哪里又能看出一丝《京华烟云》的感觉?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作家渐渐形成了这样的婚姻观:婚姻必须要以爱情为基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也是不道德的。在中国现代作家的笔下,不能与自己至优艾设计网_PS百科爱的人结为终身伴侣,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人生,鸣凤为爱而自杀,曹七巧可怕的心里BT,而林语堂先生在《京华烟云》中,却突破了这一点:美满的婚姻当然离不开爱情,但并不是说传统的婚姻就不能培育出真正的爱情,问题的关键在于,夫妻要互补、忍耐和包容。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就如同每月的月亮,圆时也不过一两日而已。理解了这一点,人们就会形成比较现实,也较为容忍,更超然达观,甚至还不无诗意的情怀。比如书中的女主人公姚木兰,她明知道自己更爱立夫,但一旦家里给她安排了与荪亚的婚姻,她也就同意了,因为她相信缘分和命数,崇信老子的不争和顺天应命。她并不是软弱,也不是愚昧,而是比谁都清醒明理。她的幸福,是在自己的家庭中享受一份实实在在的爱,在与自己更爱的人的精神关联中,得到某种痛苦的补偿;她的生命力像柳枝一样柔韧坚强,富有诗意的理想主意精神。而新《京华烟云》的编剧,根本就没有能够看到原文中的这种意味,而是依照自己的观点胡乱创作,完全违背了林语堂先生原著的风格和精神!一个从根本上就违背了原著精神的电视剧,它从存在之日起,就是彻底失败的!!!


0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最新问答

问答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