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承担家庭责任有利于男女平等?
中国青年报报道,最近,“男德班”的概念被点燃。有人将其视为备受诟病的“女德班”的翻版,甚至有人认为这是蹭“女德班”的热度,是对“男德班”的谩骂和嘲讽。
真相是什么?先来看看什么是“男德班”。《新京报》报道,今年9月,社会学博士、性别学者方刚招募“男性德班”学员,全称是“好伴侣好父亲:男性全员参与工作坊”。讲座内容包括“认识和挑战性别刻板印象”、“反思“大男子主义”的危害”、“做家务和照顾家人的能力”、“婴儿护理技术”、“家庭暴力”方刚解释说,希望通过“男性德班”推动男性参与,在家庭、职场等性别平等领域承担责任,包括反对性别暴力、承担家务、抚养孩子,以及一些传统上被认为属于女性领域的事情。
男女平等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让两性共同承担家庭责任,享受公平机会,促进女性平等就业,是实现男女平等的关键。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首先要打破性别刻板印象。虽然社会一直在发展,观念也在一代一代更新,但“男主外女主内”、“谁赚的钱多就不用做家务带孩子”、“事业有成的女人一定很难兼顾家庭”等传统观念依然存在,甚至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以养孩子为例。很多人一定听过“丧偶育儿”这个词。主要描述的是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方明显缺席,甚至完全不参与。现实中,父亲缺失的情况相对较多,不仅不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还会造成孩子教育的缺陷。
“都说父爱如山。他真的像一座山,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只是在玩手机和游戏。宝宝在旁边哭,他只会喊‘老婆’。”在一次关于带孩子的采访中,一位母亲这样说。这位母亲描述的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更有甚者,母亲在养育孩子上的辛苦往往被忽视。一句“不生孩子能有多累”,抹杀一切努力。
当然这是不公平的,而这种不公平恰恰证明了男人理解、感受、参与养育孩子的辛苦的必要性。《男性德班》提供了这样一种方式,让更多人知道,没有什么特定性别“应该”做的事情。
去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提出,促进男女平等分担家务,倡导夫妻在家务劳动中分工合作,共同承担照顾老人陪伴子女、教育子女、做家务等家庭责任,缩小两性在家务劳动中的时间差距。多个地方也相继出台相关文件,对共同履行家庭责任做出规定。
目前,我们也在建设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不仅女性,男性和女性都应该参与其中。在家庭中,在工作中,无论是“内”还是“外”,达成的共识越多,这个友好的社会就能越早来到我们身边。
传统观念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男德班”的参与者多为心理咨询师、教师等专业人士,其影响范围毕竟有限。让更多的普通人深刻理解男女平等,还要靠舆论倡导和整个社会观念的改变。但是,既然“男性德班”提供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论坛了一个有利于“达成共识”的平台,创造了一个传播男女平等理念的机会,为什么不给它更多的时间呢?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