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艾设计网

世界人口达80亿老龄化持续加速 未来我国劳动力供给是否充足??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联合国宣布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

根据最近的联合国报告《世界人口展望2022》,未来几十年全球人口将继续增长,但预计增速将放缓。报告说,到2030年,全球人口预计将增加到约85亿,2050年达到97亿,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约104亿的峰值,并持续到2100年。此外,预期寿命的提高,加上生育率的下降,将加剧全球人口老龄化。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所有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未来中国的劳动力供给是否充足?如何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牛建林。

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稳步提高,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让人民健康长寿。

牛建林:过去几十年,中国教育发展迅速,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在普及和不断巩固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和学前教育。目前,我国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1.4%和57.8%,比十年前分别提高了6.4%和27.8%。中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8.1%,比十年前提高了23.6个百分点。

教育的发展直接促进了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2020年,我国每10万人中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超过1.5万人,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上升到10.75年,明显高于上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这些成就为人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牛建林: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自此,中国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身体素质日益增强。自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以平均每十年近3岁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中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7.93岁,略高于世界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与高收入优艾设计网_PS交流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与同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相比,中国目前的人口健康发展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这些成绩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环境和制度的优越性。

根据人口健康指标统计结果,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的发展目标为参考,目前,我国已提前完成多项健康发展目标。但是,应该看到,中国人口健康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包括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各种慢性病和亚健康风险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福祉和生活质量,等等。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积极推进健康保障,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宋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优先发展人民健康,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人口转型期的中国人口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一方面,在不断延长平均寿命的同时,我们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平均健康预期寿命指数衡量健康或非残疾状态下的平均预期寿命。通过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不断提高平均健康预期寿命在平均预期寿命中的比重,尽可能缩短和压缩患病期和失能期的时间和比重,使人们不仅活得长,而且活得好,活得健康。另一方面,在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通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才质量,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

客观看待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化趋势。

宋健:劳动年龄人口是任何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主体,劳动年龄人口的规模和结构特征对人口、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起着关键作用。2020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8.8亿,总量大,平均年龄相对年轻。虽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开始下降,比2010年人口普查时的9.2亿减少了4000多万,但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的8.1亿增加了7000万。劳动力总量仍处于历史高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也处于较高水平。

牛建林:全面客观地看待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化趋势。首先,劳动年龄人口下降是现代人口转型的必然结果。如今,除了少数移民国家外,大部分已经完成人口转变的低生育率国家,普遍经历或即将经历劳动年龄人口上升和下降的过程。其次,到目前为止,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数仍居世界第一。与同等经济规模的世界经济体相比,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远远大于其他经济体。第三,随着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下降及其年龄结构的老化,后者往往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产生更加直接和深刻的影响。积极应对劳动年龄人口变动,必须统筹考虑规模和结构的变化特征,抓住机遇,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促进人口变动与经济社会长期协调发展。

牛建林: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优先发展教育,科技自立,人才驱动,加快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强国。这为我们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变指明了方向。

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本是人才红利的重要基础。首先要提高人口素质,积累人力资本。因此,要提高人口健康素质,注重劳动者身心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创新职业培训;培养创新人才;我们要大力弘扬劳动模范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等。

其次,要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和环境。要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努力做到人尽其才。要完善高端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注重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创造力,特别是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宋健:当前,“少子老龄化”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挑战。少子化和老龄化相辅相成,低生育率带来的“少子化”加剧了人口老龄化。育龄人口老龄化是少子化现象的重要原因,必须综合解决“少子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型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死亡率的下降和平均寿命的延长,使更多的人活到老年,老年人口数量积累;另一方面,生育率的下降增加了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死亡转化和出生转化的双重力量,促成了人口老龄化的加深。中国人口转型有两个特点:压缩和推进。死亡率和生育率都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这对年龄结构产生了严重影响。人口老龄化进展迅速,地区差异大,具有阶段性特征。当前应抓住劳动年龄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关键时期,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改变产业结构,为“严重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

牛建林: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面临的人口发展常态。根据世界银行汇编的人口数据,世界上超过一半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领先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二是中国老龄化人口数量多、速度快,全国老年人口规模超过同期世界上大多数老年国家;第三,与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相关,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出城乡倒置和区域不平衡明显的特点。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超过城镇,欠发达地区年轻人的大规模外流加速了老龄化进程。这些特点使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所有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发展规划和制度建设。在经济领域,延迟退休年龄政策适应了人口健康水平持续提高、预期寿命持续延长的现实,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社会领域,中国卫生和教育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有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促进人口老龄化形势下民生福祉的改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实现了城乡全面覆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也在快速发展。这些措施对建设一个对老年人友好和适宜的社会,在许多方面促进积极老龄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牛建林: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为指导各地各部门落实生育支持政策,2022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个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在这个《意见》的指导下,各地各部门围绕新型婚育方式、社会服务、育儿服务与支持、教育支持等广泛开展了探索与实践。和m

在这些措施中,不仅有满足公众与生育有关的具体需求和消除结婚和生育障碍的服务和支持,还有注重长期文化指导和塑造社会价值观的战略措施。通过社会风气的重建,新的婚育观念的塑造,影响长期婚育的做法。从长远来看,这些措施不仅有望对婚姻和生育的观念、态度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而且有助于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宋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 《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为新时期我国老龄工作提供指导。“十四五”时期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开始。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养老服务,提高保障水平,推进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包括老年人自身在内的各种力量的作用,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2021年起,我国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各地因地制宜采取具体措施。目前,关键是要落实一揽子配套措施,如经济支持、托儿服务、带薪产假等。合理分担生育成本,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氛围,关注家庭需求,平衡育龄夫妇的工作和家庭,从重塑生育观念、降低生育成本、缓解生育压力等方面提振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

0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最新问答

问答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