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艾设计网

龙象之争漫画是谁画的啊??

请问龙象之争漫画是谁画的啊?在线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论坛等。。
王星 2022-03-21 20:47

优艾设计网_平面设计 当你看到恒河水变得清澈了,印度人不再露天如厕,掌握经政大局的不再是种姓而是知识份子的时候,印度超越中国就可以开始想象了。


123789654zc 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交流 2022-03-21 20:51

神仙和凡人打架,你说凡人能赢吗?龙在中国传说里为神兽之首,可吞云吐雾,行云降雨。一只野兽能和它打?


138****3948 2022-03-优艾设计网_PS问答21 20:52

有一种说法,把中国比喻成龙,把印度比喻成象.有 些媒体把中印看成经济领域的竞争对手,把两国的发展进步比作‘龙象之争《星期日时报》的经济编辑戴维·史密斯撰写的《龙象之争:中国、印度与世界新秩序》


马甲背心怎么办 2022-03-21 20:54

长期以来,印度就以中国为比较对象,国家发展方面,也巴望能够有朝一日得以超越中国。可几十年过去,不仅“超中”梦想没有实现,印度与中国的距离反而越来越远。

印度为何不能超越中国?,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折射出了印度三个“基因缺陷”:

一、相对封闭的地缘结构

南亚次大陆的地缘格局非常独立,其东,有巴坎—若开山脉;北面是喜马拉雅山脉和西藏高原;西边,是俾路支高原和兴都库什山脉,南面则是一望无际的印度洋。这些高等级的地缘屏障,严重阻断了地球上其他主要地缘板块与南亚次大陆之间的交流沟通,换一个角度,也对印度文明的安全和独立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地缘结构的相对独立,意味着当印度文明实现对南亚地缘板块的覆盖后,很容易就丧失了继续对外拓展影响力的动能。外来威胁的较小,让印度文明不像古代的中国那样,长期遭受漠北游牧势力的威胁,故需要采用中央集权的政治形态,最大限度的集中国内资源加以应对

当然,印度倒也不是一点外患都没有。兴都库什山脉对面的中亚游牧民族,就时不时翻山越岭过来侵略——而这正好是印度农耕文明的天敌。

然则,尽管中亚游牧武装会周期性的袭扰南亚,甚至取得政治优势,可他们并未在在文明体系层面,实现对印度文明的颠覆与取代。

这又是为什么?内因方面是因为印度文明有着庞大的体量,深厚的底蕴,铲除难度较高。而外因方面,也跟中亚自身地缘条件的缺陷有一定关系。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内陆腹心,是中国、蒙古、印度、波斯以及阿拉伯等自古以来的亚洲强势地缘势力的中枢交汇之地。犬牙交错的地缘格局,再加上中亚本身相对较弱的地缘潜力,这内外因素决定了,这块地方,不便于孕育出一个强大并且可以长久维系的本土力量,在更多的时候,它都是周边列强的逐鹿场,并为胜利者并入麾下。

不过,不管是东亚大陆、蒙古高原,抑或西亚的波斯高原、美索不达米亚,这些历史悠久的亚洲强势地缘板块,它们的本部核心区,跟中亚的地缘关系都是十分之疏离的。这即意味着:哪怕有一个外部力量,一时将中亚征服占领,其对该出之统治基础也不可能强劲稳固。只要这个外部势力的自身实力略有下降,其它势力,乃至于中亚的土著都有可能趁虚而入,使该地统治易主。

中亚的动荡与混乱,既大大削弱了它入侵南亚次大陆的势能,也意味着——那些得进入印度的中亚入侵者,鉴于其背后缺乏一个稳固的大后方,故不便聚集出强大且稳定的力量,使得自家的原有文明,对印度文明颠覆和替代。甚至于,为了巩固自家千辛万苦才取得的印度统治权,这些外来户倒是极有可能会根据次大陆的世纪情况,对自个儿做些改变。这种自我改变的后果,就是这些外来势力在建立对南亚的统治后,文明属性层面却开始本土化,其最后之结局,就是自身渐渐融入印度文明。

既没有可能继续扩大文明边界,也没有被颠覆和替代的可能;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长期稳定,其后果就是内部矛盾就得以凸显,折射到政治上,次大陆内部各地缘板块之间的“窝里斗”,就成为印度文明贯穿古今的一条发展脉络。

二、地缘核心的肢解

政治上的大一统,一个最直接、最基本标准,就是中央集权。不过,谋私乃人之本能,南亚内部各次级地缘板块的本土地缘势力,也存在着博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天然冲动——而自然而然的会与中央集权产生冲突。尤其是那些相对边缘的板块,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它的本地区利益,或会因为中央之统筹规划而受到限制乃至于损害——这不可避免的会招致这些边缘板块势力的怨言、嫉恨乃至反对。这种情况下,要巩固中央集权体制,一个必要前提就是——国家必须存在一个足够强大的本部核心区。

一个强大的本部核心区,能够为中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让它拥有压制边缘的能力。借这种强大的本部势力,来树立中枢的最高权威,进而确保中央集权可以维系。而换句话,中央集权制度下,各边缘地区的资源会加速向本部汇集,位本部的强势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

中国即是这种政治架构的经典代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本部核心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综合地缘实力算得上是世界一流,而从区位来看,也大致处在东亚大陆高开发价值区域(即中国东中部)的中央,这意味着以此为依托的中原王朝,其之地缘扩张能够得到强有力的支撑,并随着这种政治和地缘影响力的扩散,完成对东亚大陆大多数次级地缘板块的征服和吸纳。

而与中国相似,古印度文明的本部核心区,也是依托两条河流而成——即恒河流域跟印度河流域。当然,恒河、印度河的档次,比长江、黄河那还是差远了。但考虑到南亚次大陆本身的规模也不能与东亚大陆相提并论,这样来看,以这个南亚版两河流域为依托,一统南亚也差差够用了。

只是,尽管本部的地缘实力足够,不过印度却并没有因此,打造出跟中国一样的中央集权。相反,贵为次大陆两大核心板块之一,古印度文明发源地的印度河流域,在之后的岁月中,甚至从印度文明体系中剥离,皈依了伊斯兰文明。现在的印度河流域,已经是巴基斯坦国的核心板块。

印度文明为何连发家之地都保不住?

一个非常关键的地缘因素是,在印度河流域跟次大陆主体板块之间,出现了一个总面积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塔尔沙漠。

之所以用“出现”这个词汇,是因为最初此地并非沙漠。只是气候环境的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导致当地植被惨遭破坏,致使这块土地后来慢慢的荒漠化。而这种自然环境的改变,也深深影响到了南亚次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

首先,塔尔沙漠的出现,严重妨碍了印度河流域与次大陆其他部分——尤其是恒河流域之间的交流与联系。这种物理层面的强势阻断,大致二者不仅无法跟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一般,随着文明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逐渐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反而渐渐走向分离乃至对抗。

而中亚势力的渗透,更使得这种剥离得以加剧。印度河流域正好处在南亚次大陆的西北端,是中亚进入南亚的首站,也是必经之地。这种地缘关系,意味着印度河流域不可避免的受到中亚的深度辐射。再加上中亚游牧武装的强劲军事实力,这种种因素,导致虽然印度河流域本身的地缘潜力逊于次大陆另一个核心板块——恒河流域,但却依然而已自成一派,跟恒河流域分庭抗礼。

而随着伊斯兰文明的崛起,中亚土著势力陆续皈依,在他们的强势影响下,印度河流域的人文特质也逐渐出现变化。

虽说伊斯兰无法再整体上将南亚的原生印度文明替换。不过至少在跟中亚关联密切的印度河流域,伊斯兰仍然取得了优势地位。再加上塔尔沙漠的存在,大幅削弱了印度河流域和以恒河流域为代表的南亚主体板块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久而久之,印度河流域最终从印度文明体系中剥离出来,成为伊斯兰文明的一部分。

印度河流域的伊斯兰化,大大削弱印度文明的整体实力。而印度河流域与次大陆主体部分,尤其是恒河流域的地缘与文明冲突,更对后者形成了强力牵制,让它不能积蓄出足够的力量,来巩固对孟加拉、德干高原等次大陆其它边缘板块的绝对压制。这样一来,中央集权也就不可能实现。

三、种姓制度的束缚

上古时,中亚的雅利安人翻越兴都库什山脉,迁往南亚次大陆定局,并战胜南亚土著,成为这个板块的统治者。只不过,相较于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交流南亚土著(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总体规模较小。雅利安人为了在这种不利格局下,使自己族群的统治地位长期维系,就鼓捣出了一套种姓制度,将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印度人,划分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大种姓,甚至连列入种姓的资格都没有的贱民。这里面,雅利安人基本上都被划入婆罗门、刹帝利这两大高等种姓,经过时光洗礼,慢慢的发展成后来的印度斯坦人;而达罗毗荼土著则统统的划入吠舍、首陀罗这两个低贱种姓,乃至于贱民。鉴于雅利安人,还有之后岁月中陆续由中亚迁入南亚,并在当地确立统治权的中西亚族群,这部分人的肤色都普遍较达罗毗荼人更白,所以这种阶级划分,也沾染上了十分明显的种族歧视色彩。

这种划分法,自然会招致低种姓达罗毗荼人的愤慨。为了避免这帮土著反抗作乱,危及自身统治,印度斯坦人旋开创出印度教,通过宣扬“今生受苦、来世就可以得享幸福”的印度教教义,给低贱种族洗脑,让他们接受今生受苦受难,可以换得来世福报的观念,借用此法,消灭低种姓的反抗意识,从精神层面把他们彻底奴化。

当然,从效果看,这套印度教义也确实达到了创建者的目的。印度文明在长达数千年的岁月中,一直基本保持稳定,像农民起义之类的阶级革命几乎很少发生,印度教中让被统治者安贫乐道的教义可谓“居功至伟”。(相应的,同样诞生于印度的佛教,却由于提倡众生平等,不利于印度种姓阶级社会的稳定,反倒在当地逐渐消亡)

只是,凡事有利必有弊。

鉴于今生注定受苦受难;首陀罗、吠舍以及贱民们,对高高在上,又统治阶级把持的国家和政权,自然不会有任何认同感;而且,印度教的太过强势,还严重削弱了世俗权力的含金量,治权在相当程度上被教权压制(在种姓制度框架下,作为印度教祭司的婆罗门处在第一等级,而由国王、官吏等世俗官吏组成的刹帝利,只能名列第二等级)。

世俗权威的受限,其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中枢政府派驻各地的职业官僚,很难依托朝廷威仪,对地方予以有效管制——这根中国普通百姓对皇权、官府的敬畏形成强烈对比。

只有在当地经营多年,直接控制低种姓人民的土邦贵族,和那些从精神层面钳制民众思想的婆罗门,才能够赢得百姓的认同与畏惧。

流官制是中央集权的得以推行的基础。既然流官无法有效驾驭地方,而只能假手当地的祭司和地主,那来自中央的权力,就不可避免的被地方实权派瓦解。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维持稳定的基石,但却也是瓦解中央集权的俄利剑。既然种姓制度无法去除,印度的文明内部整合、以及政治上的权集中枢,当然也就成了镜花岁月。

相对独立的地缘结构、二元地缘核心的分崩瓦解、以及种姓制度的限制,这三种因素,共同铸就了印度内部的分裂基因。而内部的撕裂,又对印度打造国内统一市场的努力构成了严重的掣肘。甚至连国家认同感和民众凝聚力都因此大受影响,国家崛起之路也因此波折重重,这种情况下,印度在跟中国的竞争中,也不可避免的被越拉越远。

当然,对此,印度是颇为不甘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印度便开启了自己的经济改革,希望从经济切入,逐步摆脱这种困境,让印度能够傲立于现代文明之林。不过近30年过去,这场印度版的改革开放,远远未达到预期,期间印度施行的一系列改革政策,都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让效果大打折扣。

那么,这次印度的现代化改革,到底遭遇了哪些困难?为何中国的改革能够一路凯歌,印度却束手束脚,成效不彰呢?


老少皆优艾设计网_PS交流宜程 2022-03-21 21:07

中印比较问题的核心实际上是谁的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谁更具有发展潜力。

一、印度经济对全球经济不景气冲击的抵抗力较强

中印经过长期摸索,分别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各不相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制造业驱动,伴随着国内高储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境外直接投资和外贸扩张,是一种兼顾内需和外向的发展模式。而印度的发展模式较为独特,它重消费而非投资、重内需而非出口、重服务业而非制造业、重高新技术产业而非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的工业,这种方式使印度经济对全球经济不景气冲击的抵抗力较强,表现出比较强的韧劲和经济平稳增长的长周期性。

印度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的确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例如,印度国内的储蓄水平只有中国的一半,每年流入印度的境外直接投资大约只有中国的10%,印度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比中国落后大约10至15年,但印度却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速,而且它有30%至4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自生产力的增长,而不是资本或劳动力的增加。

不过,印度经济模式中的问题也同样十分明显。例如,印度国内办事效率较低,往往不能集中力量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在印度开办一项业务所花的时间是在中国的两倍,注册资产在印度要花67天,而在中国只要32天;履行合约在印度要花425天,而在中国只花241天。印度社会经济的分化也十分严重,现代化与落后共存,是一个对比鲜明和充满矛盾的国家。印度位居世界经济强国之列,但世界上最贫困的人口中有1/4生活在印度;它是世界第六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但数以亿计的印度人却缺乏电力能源;它的250多所大学培养了300多万名科学精英,但40%的印度人口仍是文盲。在德里和班加罗尔等城市,茅草屋往往与跨国公司的摩天大厦交织在一起。

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中国硬件强印度软件强

经济增长取决于软件和硬件基础设施的数量及质量。所谓硬件基础设施是指公路、机场、港口等;软件基础设施指一个国家的法律、规章制度和金融体系等。就硬件基础设施而言,中国很明显走在了印度前面,如中国的高速公路网大概是印度的7倍,在个人电脑拥有量、移动电话、互联网上网人数等方面更是大幅领先于印度。就软件基础设施而言,印度则在某些重要方面领先中国,比如产权保障、金融市场、私有企业的融资能力以及公司治理。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印度在软件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并非全面胜过中国。在税收和劳动力管理等方面,中国事实上领先于印度。因此,不能一概而论认为印度在制度层面上优于中国,也不能认为印度在硬件方面全面落后于中国。实际上,印度在航天、生物制药等某些领域也有长处。

对印度以服务业为龙头,带动经济腾飞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模式,国外不少专家也提出了一些疑问。印度以服务业为基础,但显然未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英国《经济学家》有文章认为,印度的服务业在其GDP中的比例超过50%,2008年软件出口将达到500亿美元,但印度的信息技术产业和电话服务中心这样的外包服务业,在印度整个服务业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在印度整个GDP中的比例更小,只占4%,雇员也只有大约100万人。印度储蓄率和基建投资都远低于中国,工业化程度也远远落后于中国。印度能否赶超中国,取决于印度是否有能力大幅度提高储蓄和投资,增加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以及加快工业化速度。如果只靠服务业就跳过工业化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以信息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经济,印度恐怕会遇到不少问题。实际上,印度国内也开始注意到上述矛盾,开始把振兴制造业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去年就通过了发展制造业的长期规划。

三、中印经济具有非常强的互补性和合作潜能

正如印度科技部长近日访华时所述,中印两国经济拥有非常巨大的互补性和合作潜能。长于制造业的中国“世界工厂”和长于服务业的印度“世界办公室”,为中印加强经贸合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中国和印度的国民经济结构在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构成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其中第二产业方面中国和印度的比是50.9∶26.9,中国在制造业方面非常突出,印度几乎只是中国的一半;而第三产业方面中印之比是33.2∶48.2,这表现在印度的软件产业以及为之配套的服务业比中国有明显的优势。中国的优势产业在制造业和硬件方面,印度在服务业和软件方面,两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有着非常强的互补性。此外,中印同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大国和能源需求大户,对海外油气资源的依赖程度比较大。随着两国战略合作的深化,中印能源领域的战略合作步伐也正在逐步加大。

综上所述,中印两国的发展模式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不能简单下结论说谁更有潜力。如果中印能携手合作优势互补,两国的发展潜力将会更上层楼。


0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最新问答

问答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