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艾设计网

黄帝内经的作者是谁啊??

请问,黄帝内经的作者是谁啊?在线等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百科。。
u_113775128 优艾设计网_设计客 2022-02-03 21:05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创作年代:先秦至汉  ,所谓“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之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等。

之所以称“内经”,并非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是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对为言。

这和“韩诗内传”、“韩诗外传”,“春秋内传”、“春秋外传”,《庄子》的《内篇》、《外篇》,《韩非子》的《内储》、《外储》之意相同,只是《黄帝外经》及扁鹊、白氏诸经均已散佚不传。


听不见的幸福 2022-02-03 21:06

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百科 黄帝内经是五千年总结出来的,作者并非一人,版本也不是只有一版,但是大纲是一直依照排通调补固这个标准。


飞雨 优艾设计网_PS问答 2022-02-03 21:08

  《黄帝内经》

  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泉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世简称之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

  《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

  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

  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

  《灵枢经》并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

  《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内经》冠以黄帝名,并非真为黄帝之作。淮南子曾指出: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讬之于神农、黄帝。

  《内经》既非黄帝之作早已为确论,但其成书究竟何时?又出于何人之手?对此,

  历代以来意见纷纭,终未能取得共识。例如,司马光指出: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

  则恐未可。他认为“此周汉之间,医者依讬以取重耳”。综观历代学者,在《内经》之

  成书时代上,约有以下几种观点,如有成书于战国者,有成书于战国末至秦汉之际者,

  有成书于西汉者,或谓更为晚出者等等,现仍为学者争论最为激烈之问题之一。在这个

  争论之中,有一点则为大家所公认,即明代医学家吕复之所论:“乃观其旨意,殆非一

  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

  《汉书·艺文志》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还有扁鹊内、外经等。何以分

  内经、外经,犹《易》之有内、外卦,《春秋》之有内、外传,《庄子》之有内、外篇,

  《韩非子》之有内、外储说。故知医学之分黄帝内经、外经等,只有次第名而并非有何

  深意。今《黄帝外经》早佚,唯《黄帝内经》尚存。

  《黄帝内经》成书后,在其传抄流布过程中,既有内容的散落,也有掺入和补撰,

  在历代注释整理中,也增加了该书内容。因此,出现了何为原文?何为讹传?何为杂入

  等难以分辨的混乱局面,为研究者的辨析鉴别造成了困难,也时有争论。《黄帝内经》

  流传甚广,现就今之《素问》、《灵枢》分述之。

  《素问》:公元6世纪,全元起首次全面注释,当时第七卷早佚,故只有8卷。公元

  762年,王冰次注,称为《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其中除72—73篇有目缺文外,

  经王氏补入“旧藏”7篇。11世纪,北宋校正医书局对王氏注本再加校勘注释,改名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成为宋之后历代刊刻研究之蓝本和依据,刊刻者有数10种

  之多。

  《灵枢》:在《汉书·艺文志》名为《九卷》,公元6世纪前后,其名有《针经》、

  《九墟》、《九灵》、《灵枢》等不同书名之传本。南北朝、隋唐间,《针经》注本多

  种曾有流传,并见于隋唐及日、朝之医事法令将其列为医学教材,但未能流传后世。如

  前所述,宋史类刻刊《灵枢》(1135年)后,即成为《九卷》之唯一刻本流传于世,虽

  有12卷本与24卷本之不同,但篇目内容次第等并无差异。

  《素问》、《灵枢》历代之注释、节要、语译以及国外之注释、译本,共计有200

  余种之多,其中少数影响大者,每种刊刻印行有达40多次者。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

  以及人与自然等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等。

  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

  与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

  依据,尽管医学家学说各异而有争论但鲜有背离之者,几乎无不求之于《内经》而为立

  论之准绳。这就是现代人学习研究中医,也必须首先攻读《内经》的原故。因为,若不

  基本掌握《内经》之要旨,将对中医学之各个临床科疾病之认识、诊断、治疗原则、选

  药处方等等,无从理解和实施。

  《黄帝内经》的科学成就:前已提及,《内经》之成书,既非成于一时,也非成于

  一人。由此可知,乃是先秦诸多医学家对其前代医学发展的一次系统的总结,是对十分

  丰富的医疗经验的高度概括,并从而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达到了历史的高水

  平,有着许许多多的科学成就和十分正确的预见。或者正因为如此,《内经》至今仍有

  其很强的生命力。

  现仅就其科学成就之重要者分述如下:

  公然宣布与巫术决裂。中国医学在商周时期仍处于鬼神观念占居统治地位,不但病

  因要寻求鬼神作用的因素,治疗也多巫术之法。到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认识逐渐发生了

  动摇,围绕着疾病诊疗是否鬼神因素在理论和实践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民间医生扁鹊

  及《内经》作者们在这场影响深远的斗争中,鲜明地反对鬼神说。《史记·扁鹊仑公传》

  明确记述了扁鹊行医的六不治,其中之一即“信巫不信医不治”。《内经》的作者在

  《素问·五脏别论》中强调:“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

  巧。”用意深刻地阐明了他们在这关系医学发展道路和方向上的立场和观点,他们的观

  点为历代医学家所遵循,从而保证了中国医学基本上一直沿着唯物的疾病观不断发展。

  人体解剖、生理研究的成就。认识人类疾病必须首先认识人类自身。《内经》的作

  者们很可能直接参与了对人体的解剖研究,并实地进行了人体体表与内脏的解剖。《灵

  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例如消化道

  解剖,《灵枢》已详述了唇口几何,唇到齿距离几何,舌形重量,齿至咽距离,会厌形

  质,口腔容量,食管长度,胃容量及体大小,贲门、幽门形质,小肠长度、如何曲屈、

  容量,大肠之升、横、降、容量、重量,肛门形质等等,其所记述之大小、长度、容量、

  形态与相互关系等,同现代人体解剖基本一致。又如关于消化系统之功能,血液环流周

  身之功能,泌尿生殖系统之功能,虽然认识多有失之于笼统,然而也有许多科学的论断。

  譬如血与脉的关系,不但对血管区分为经脉(大血管)、络脉(大血管之分支血管)和

  孙脉(细小血管),并且明确指出血脉是运行人体经过饮食消化而产生营养精气等物质

  的,特别强调这种运行在人体“如环无端”,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实际上他们对人体

  的血液循环系统提出了科学的预见。

  高明的医疗技术。《内经》是一部理论专著,但个别部分也涉及医疗技术。例如该

  书不但记述了水浴疗法、灌肠技术,而且比较正确地论述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

  的外科手术截趾术等。《内经》已设计使用了筒针(中空的针)进行穿刺放腹水的医疗

  技术,这是一次改善腹水治疗和减轻患者痛苦比较成功的尝试。筒针穿刺放腹水虽然未

  能创造出根治腹水的方法,但作为一种医疗技术在后世继续得到发展和应用。

  至今虽然在器械条件和技术上已有了极大的进步,然而其原理却是完全一致的。可

  贵的是《内经》还记述了筒针的制作技术要求,指出:“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锋其

  末”。在进针的技术要领方面也已达到与现代基本相似的步方法。

  提倡疾病预防强调早期治疗。中国医学自古就十分重视促进人体健康以预防疾病的

  思想,追其原则始于《内经》。例如:反复强调的“虚邪贼风(指致病因素),避之有

  时”。又如强调,一位高明的医学家,应当治未病之病,而不是治疗已病的病。如果等

  到病已发而后才给予药物治疗,就犹如渴而穿井,战乱已成才去制造兵器的道理一样,

  不是太晚了吗?

  又说:一位高明的医学家,治疗疾病必须“救其萌芽”。并批评了医学家中对一些

  久病轻易作出“不可治”的结论,指出:

  “疾虽久,犹可毕也(是可以治愈的),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本也。”其思想都是

  很先进的。

  《内经》虽有不少待研究、商议的内容,但其科学的内容、积极探求的思想等,是

  其2000多年来富有旺盛的生命力的源泉。

  《内经》不单在中国医学的发展上创造了2000多年医学家们不断研究、不断运用以

  解决医疗理论和技术的有效记录,而且为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医学家所研究和运用,

  以为指导,也有千余年的历史。同时,《内经》也早已为欧美汉学家、私人收藏家、国

  家图书馆所广泛收藏和流传,而且有被部分节译或全译为英、法、德等文本出版者。在

  当代科学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内经》也更加为人类所重视。


360U2708087707 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交流 2022-02-03 21:10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先秦时期,持这种观点的人有晋代的皇甫谧,宋代的林亿、高保衡等。他们认为像黄帝内经这样科学巨著,非通晓智慧的圣贤大智不能为之,所以必定是黄帝所作。

战国时期,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宋代的邵雍、程颢、司马光、朱熹,明代的桑悦、方以智、方孝儒、清代魏荔彤等。其主要理由是:首先,将《黄帝内经·素问》与同样是战国时代的《周礼》相比较,有许多相同之处,足以充分证明两书是同一时代、同一思想体系的作品。

西汉时期,明代郎瑛从夏禹时仪狄造酒的传说和“罗”出现于汉代等证据推断《素问》产生于西汉时期。现代中医学专家刘长林、吴文鼎等人也持这种意见。其主要理由是:其一,《黄帝内经》全书约计20万字,这在2000多年前可以说是一部巨著。


肿么这么肿 2022-02-03 21:22

《黄帝内经》   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泉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世简称之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   《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   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   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   《灵枢经》并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   《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内经》冠以黄帝名,并非真为黄帝之作。淮南子曾指出: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讬之于神农、黄帝。   《内经》既非黄帝之作早已为确论,但其成书究竟何时?又出于何人之手?对此,   历代以来意见纷纭,终未能取得共识。例如,司马光指出: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   则恐未可。他认为“此周汉之间,医者依讬以取重耳”。综观历代学者,在《内经》之   成书时代上,约有以下几种观点,如有成书于战国者,有成书于战国末至秦汉之际者,   有成书于西汉者,或谓更为晚出者等等,现仍为学者争论最为激烈之问题之一。在这个   争论之中,有一点则为大家所公认,即明代医学家吕复之所论:“乃观其旨意,殆非一   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   《汉书·艺文志》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还有扁鹊内、外经等。何以分   内经、外经,犹《易》之有内、外卦,《春秋》之有内、外传,《庄子》之有内、外篇,   《韩非子》之有内、外储说。故知医学之分黄帝内经、外经等,只有次第名而并非有何   深意。今《黄帝外经》早佚,唯《黄帝内经》尚存。   《黄帝内经》成书后,在其传抄流布过程中,既有内容的散落,也有掺入和补撰,   在历代注释整理中,也增加了该书内容。因此,出现了何为原文?何为讹传?何为杂入   等难以分辨的混乱局面,为研究者的辨析鉴别造成了困难,也时有争论。《黄帝内经》   流传甚广,现就今之《素问》、《灵枢》分述之。   《素问》:公元6世纪,全元起首次全面注释,当时第七卷早佚,故只有8卷。公元   762年,王冰次注,称为《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其中除72—73篇有目缺文外,   经王氏补入“旧藏”7篇。11世纪,北宋校正医书局对王氏注本再加校勘注释,改名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成为宋之后历代刊刻研究之蓝本和依据,刊刻者有数10种   之多。   《灵枢》:在《汉书·艺文志》名为《九卷》,公元6世纪前后,其名有《针经》、   《九墟》、《九灵》、《灵枢》等不同书名之传本。南北朝、隋唐间,《针经》注本多   种曾有流传,并见于隋唐及日、朝之医事法令将其列为医学教材,但未能流传后世。如   前所述,宋史类刻刊《灵枢》(1135年)后,即成为《九卷》之唯一刻本流传于世,虽   有12卷本与24卷本之不同,但篇目内容次第等并无差异。   《素问》、《灵枢》历代之注释、节要、语译以及国外之注释、译本,共计有200   余种之多,其中少数影响大者,每种刊刻印行有达40多次者。  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问答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   以及人与自然等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等。   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   与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   依据,尽管医学家学说各异而有争论但鲜有背离之者,几乎无不求之于《内经》而为立   论之准绳。这就是现代人学习研究中医,也必须首先攻读《内经》的原故。因为,若不   基本掌握《内经》之要旨,将对中医学之各个临床科疾病之认识、诊断、治疗原则、选   药处方等等,无从理解和实施。   《黄帝内经》的科学成就:前已提及,《内经》之成书,既非成于一时,也非成于   一人。由此可知,乃是先秦诸多医学家对其前代医学发展的一次系统的总结,是对十分   丰富的医疗经验的高度概括,并从而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达到了历史的高水   平,有着许许多多的科学成就和十分正确的预见。或者正因为如此,《内经》至今仍有   其很强的生命力。   现仅就其科学成就之重要者分述如下:   公然宣布与巫术决裂。中国医学在商周时期仍处于鬼神观念占居统治地位,不但病   因要寻求鬼神作用的因素,治疗也多巫术之法。到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认识逐渐发生了   动摇,围绕着疾病诊疗是否鬼神因素在理论和实践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民间医生扁鹊   及《内经》作者们在这场影响深远的斗争中,鲜明地反对鬼神说。《史记·扁鹊仑公传》   明确记述了扁鹊行医的六不治,其中之一即“信巫不信医不治”。《内经》的作者在   《素问·五脏别论》中强调:“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   巧。”用意深刻地阐明了他们在这关系医学发展道路和方向上的立场和观点,他们的观   点为历代医学家所遵循,从而保证了中国医学基本上一直沿着唯物的疾病观不断发展。   人体解剖、生理研究的成就。认识人类疾病必须首先认识人类自身。《内经》的作   者们很可能直接参与了对人体的解剖研究,并实地进行了人体体表与内脏的解剖。《灵   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例如消化道   解剖,《灵枢》已详述了唇口几何,唇到齿距离几何,舌形重量,齿至咽距离,会厌形   质,口腔容量,食管长度,胃容量及体大小,贲门、幽门形质,小肠长度、如何曲屈、   容量,大肠之升、横、降、容量、重量,肛门形质等等,其所记述之大小、长度、容量、   形态与相互关系等,同现代人体解剖基本一致。又如关于消化系统之功能,血液环流周   身之功能,泌尿生殖系统之功能,虽然认识多有失之于笼统,然而也有许多科学的论断。   譬如血与脉的关系,不但对血管区分为经脉(大血管)、络脉(大血管之分支血管)和   孙脉(细小血管),并且明确指出血脉是运行人体经过饮食消化而产生营养精气等物质   的,特别强调这种运行在人体“如环无端”,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实际上他们对人体   的血液循环系统提出了科学的预见。   高明的医疗技术。《内经》是一部理论专著,但个别部分也涉及医疗技术。例如该   书不但记述了水浴疗法、灌肠技术,而且比较正确地论述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   的外科手术截趾术等。《内经》已设计使用了筒针(中空的针)进行穿刺放腹水的医疗   技术,这是一次改善腹水治疗和减轻患者痛苦比较成功的尝试。筒针穿刺放腹水虽然未   能创造出根治腹水的方法,但作为一种医疗技术在后世继续得到发展和应用。   至今虽然在器械条件和技术上已有了极大的进步,然而其原理却是完全一致的。可   贵的是《内经》还记述了筒针的制作技术要求,指出:“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锋其   末”。在进针的技术要领方面也已达到与现代基本相似的步骤和方法。   提倡疾病预防强调早期治疗。中国医学自古就十分重视促进人体健康以预防疾病的   思想,追其原则始于《内经》。例如:反复强调的“虚邪贼风(指致病因素),避之有   时”。又如强调,一位高明的医学家,应当治未病之病,而不是治疗已病的病。如果等   到病已发而后才给予药物治疗,就犹如渴而穿井,战乱已成才去制造兵器的道理一样,   不是太晚了吗?   又说:一位高明的医学家,治疗疾病必须“救其萌芽”。并批评了医学家中对一些   久病轻易作出“不可治”的结论,指出:   “疾虽久,犹可毕也(是可以治愈的),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本也。”其思想都是   很先进的。   《内经》虽有不少待研究、商议的内容,但其科学的内容、积极探求的思想等,是   其2000多年来富有旺盛的生命力的源泉。   《内经》不单在中国医学的发展上创造了2000多年医学家们不断研究、不断运用以   解决医疗理论和技术的有效记录,而且为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医学家所研究和运用,   以为指导,也有千余年的历史。同时,《内经》也早已为欧美汉学家、私人收藏家、国   家图书馆所广泛收藏和流传,而且有被部分节译或全译为英、法、德等文本出版者。在   当代科学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内经》也更加为人类所重视。


shunsha2009 2022-02-03 21:23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素问》,在汉魏、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自称得自其师秘藏的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半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优艾设计网_设计客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世简称之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0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最新问答

问答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