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艾设计网

不要被海报骗了,《前哨》是近年来难得的战争片?

一,战争片的缺点

战争片作为一种电影类型,近年来有所衰落,偶尔出几部,格局趋于狭窄,没什么可看的。数了一下,只有《血战钢锯岭》 《敦刻尔克》 《1917》 《中途岛》等。都不错,其他的基本都不太好。

前几天面对悄悄上线的《前哨》,我没抱太大期望。看完之后,我居然发现了。还不错。值得一看,值得推荐。

尤其是喜欢战争片的影迷,千万不要错过。

第二,最大的看点是53美军打400塔利班。

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是53名美国士兵与400名阿富汗塔利班人战斗了近13个小时。最后,在空军和地面部队的支援下,美军击退了塔利班的进攻。在清理战场时,美军发现了150多具塔利班的尸体。美军伤亡人数为8名美军和3名阿富汗部队阵亡,27名美军受伤。

这场战斗之后,所有幸存下来的士兵都被授予了勋章。其中甚至有两人被美国总统授予美国军方最高荣誉勋章,简称MOH勋章。这是美军50年来第一次。这两个人就是这部电影的主角,分别是上士克林特罗梅萨(斯科特.伊斯特伍德,没错,就是劳东木的儿子)和专业军士上士蒂卡特(凯勒兰德里琼斯)。

美军看似取得了惨痛的胜利,但随后关闭了前哨。但对塔利班来说,无论是威慑还是战略意图都在重大伤亡后达到了目的。然而,美国原本打算放弃这个前哨基地,塔利班似乎没有必要做出如此大的牺牲。这场战争变成了稀里糊涂的混乱,只有惨烈,没有真正的赢家。

再往后推一点,这个叫基廷前哨的战争前哨,对双方都太重要了。

3.为什么战争发生的地方很重要?

这个基廷前哨,位于阿富汗努尔斯坦省东部的坎德什山区,(因此,这场战役也被称为“坎德什之战”)靠近边境,距离巴基斯坦只有14公里。美军之所以在这里设立前哨,是因为高级官员认为前哨可以扼制塔利班的后勤供应。当然,塔利班会想除掉这样一个眼中钉、肉中刺。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努尔斯坦省和坎德什地区的重要性。它位于阿富汗东北部,毗邻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穿过瓦罕走廊,距离中国新疆喀什不远。这里地处偏远,多山,远离大都市,是恐怖主义的温床。事实上,塔利班、基地组织、isis甚至叛军在这一地区都异常活跃。在这里建立基地,设立前哨,目的是堵住塔利班等恐怖分子的咽喉,像楔子一样插入恐怖分子的活动区域,切断恐怖分子的脊梁。自然,当塔利班知道这一点时,他们把美国的前哨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第四,岗位是坐靶。

对双方都很重要的基廷哨,地理环境非常恶劣。它坐落在兴都库什山脉的一个偏僻的山谷里,三面被高山环绕。站在山腰往下看,哨位一览无余,易攻难守,哨位里的人基本都是活靶子。

上图是电影中的基廷前哨,下图是实际的基廷前哨。实际的前哨比电影里的环境差。基廷前哨三面环山,另一面是水。山的高度使得前哨站的人必须几乎90度仰视才能看到山顶。

但是对于美军来说,哨所只能建在山谷里,因为驻地美军负责那条路的巡逻和一些排雷工程的施工,然后那条路又是通往当地几个部落的必经之路,所以不得不建在山谷里。然而,在附近的山脊上建立了一个小型前哨站来守卫和掩护下面的营地。(这个小小的前哨站由阿富汗国民军把守,影片中并未展示。)营地也是专门建的,空地很少。建筑之间有掩体,上面有土和混凝土,防止炮击。如果真的要把哨所建在位置更好的山顶,那就意味着一旦发生战争,后援就很难快速投送,很容易被彻底掐死。

第五,可以比作中印冲突。

这么抽象,其实这场战役有个很好的对比,就是前几天中印在加洛万山谷的冲突。

根据美国卫星的照片可以看出,中国邮政的地理位置也不是很好。它位于山谷中,背靠山川。军事战略上,地形不好。但是

是,考虑到加勒万河谷一带的海拔,平均都在5000米左右,高、寒、恶,河谷综合而言已经算是好的位置了。当不存在最优选择时,只能进行次优选择。加勒万河谷的中国营地与坎德什山区的美军前哨,都做出了次优选择。所以,当袭击初一发生,守方都相当措手不及。

  中国军方在加勒万河谷,首先遭遇印军的突袭袭击,导致帐篷被烧毁,人员被打伤,乃至部分伤亡,(据说我方死亡3人)。初期,我方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但后援随之而来。当中方整建制的一个营的军力赶来救援时,形势就完全发生了逆转。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河谷的地形对守方不太友好,不过后援抵达后,对攻击一方的印军来说,要想要快速撤走,地形同样不够友好。加之天黑及寒冷,于是除了直接在械斗中不敌我方之外,印军更多的伤亡来自溃败逃脱时跌落悬崖造成的非战斗伤亡。目前为止,报道说印方死亡20余人,实际上应该会更多。

  基廷前哨守卫战,同样如此,美方在恶劣的地形中,仓促应战,完全是被动挨打,唯一能做的就是凭借弹药硬扛下去,固守待援。毕竟,塔利班再强悍也打不过武装到牙齿的后援大部队。而后援一旦抵达之后,形势就发生逆转,终于是塔利班伤亡更多。

  前面袭击者看着获得了重大进展,当后援赶来时,袭击者依旧想要巩固并托大战果,于是战斗就格外激烈,但综合实力的不济,最终的结果是注定了的。袭击者必将反噬自我,大败而归。无论加勒万河谷,还是基廷前哨,无不如此。

  简单说,《前哨》就是一部袭击与反袭击的攻防战,很惨烈。

  六、原著是个大牛作品

  不过,由于导演罗德·拉里本身曾经是一名美国陆军退役军官,而且他毕业于西点军校,本片由他拍是比较合适的,他也格外有感情,没有流于形式,有自己的想法,有对战争的思考在其中,这也使得本片的厚度增加了不少。

  更多的厚度,还是来源于原著《被遗忘的前哨:美军阿富汗战争亲历》。这本书国内已翻译出版,但豆瓣评分因为评论人数不足而没有出现,可见读的人并不多。不过,这本书在美国的影响力相当大,甚至被誉为是阿富汗题材的著作里最好的一部。首先,作者杰克·塔珀就不是泛泛之辈,他是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王牌主播,每晚黄金时间主持CNN的时政节目TheLead,经常与各大政要谈笑生风,而且该怼的时候丝毫不留情面,言辞犀利,很有自己的思想与看法。

  杰克·塔珀作为艾美奖获得者,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三次荣获梅里曼·史密斯纪念奖的记者,并被国会荣誉勋章协会授予“德克萨斯麦克雷里新闻奖”。从2000年开始,杰克·塔珀报道了历次的总统选举大战。多年来,杰克·塔珀始终关注中东、美国外交政策及国家安全议题,是最早一批对小布什政府阿富汗政策发表质疑的记者之一。《被遗忘的前哨》出版之后受到各方好评,荣登2012年《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榜,被誉为以阿富汗为背景的所有书籍中的佳作。

  作为大咖笔下的名作,《前哨》原本应该获得更多的关注。可惜,无论是书还是影片,起码在国内双双被低估了。

  就这本纪实小说来说,它写出的是基廷前哨的全局,横跨了近4年的时间,从2006年春到2009年秋战斗结束前哨放弃。基本上,从哨所的建立到被放弃,全部都写了出来。

  影片《前哨》已经尽可能地将书里的内容展现了出来,不仅是观众最为期待的那场惨烈的攻防战,还有前面的铺垫部分,战争只占了影片后面30多分钟的戏份。

  因此,整部影片看起来就像是《锅盖头》+《黑鹰坠落》。

七、前松后紧的电影结构

  前面铺垫的部分,类似《锅盖头》,讲述的是哨所里的美军日常生活,紧张与松弛并存,大大小小的袭击不断,但还是要生活。后面战争的部分而类似《黑鹰坠落》,就是被围攻,然后迎来救援,再接着打,战场场面异常惨烈。

  整部影片,最值得称道的部分无疑是后面的战争场面。因为,这部片不仅有专业演员在演,更有大量当时的士兵被请回来饰演当时的自己。因此,本片的战术技能格外专业,不仅枪械极尽还原当时的状况,战术及作战技巧全部都力求还原,非常真实。

  《前哨》将小说里涉及的内容,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编,但也保留了战事发生优艾设计网_设计百科之前前三任指挥官的情况。电影开场,即一群美军新成员来到哨站后,这些美国大兵们开着玩笑,相互问候,第二天就迎来了一场猝不及防的伏击战。

  这群美军官兵是美军步4师3旅下属第4骑兵团第6中队B连,全片都以他们的视角展开。

  其实,在B连来到之前,这座前哨已经发生过来三次换防。最早,2006年这座哨所由美军第10山地师第3旅下属71骑兵团3营的一个步兵连建立。当第3旅撤离责任区后,173空降旅过来接防一年。173主要推行的是反叛乱战略,重点是推动重建促进当地人合作,减少敌对行为,173旅期满撤离后,步1师一个旅接防,因为毗邻的巴基斯坦输入大批新锐力量,173旅过去所推行并行之有效的反叛乱进程很快翻车,战斗重新激烈 。直到2009年5月,步4师3旅下属第4骑兵团第6中队B连,也即《前哨》里重点刻画的官兵来到了哨所。

  超过接近四年的时间中,四支轮换部队先后到基廷前哨驻扎,所有人全都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地方选址太糟糕,不能防御,必须尽快关闭前哨并撤离,但竟然拖拖拉拉三年多,直到预定启动撤退计划前几天遭到塔利班大规模进攻,搞出了大新闻。

  前面说过了,哨所被建立在山脚,本身就是迫不得已。回到故事中,这里再强调一下,如果设在山顶,当然便于防御,但是必须完全依赖空运补给,而美军在当地只有一个旅,可用的陆航直升机资源很有限,无力负担全空运后勤需求,而且设在山顶,因为地形限制,部分关键地区视野受限看不到。如果设在山脚下,坏处就是电影里演的很容易被三面环山的山上武装分子袭击,好处是毗邻公路,和附近的阿富汗村庄也很近,(接近村庄本身就是很强大的理由,毕竟村落更聚人,掌控好了恐怖分子很难有所作为,无人往来的山顶驻防价值也大打折扣,)理论上来说可以从陆地获得汽车运输的补给,这就能大大降低对空运的需求。

  不过,由于自然灾害频繁,早在2006年哨所被建立后不久,美军就发现所谓的陆路交通也总是处于中断状态,再加上这一带总是被恐怖分子不断伏击,这个哨所绝非安全之地,早早就提出应该撤离。但美军方的逻辑就是建立一个前哨很容易,放弃一个很难,长官们对底层的实际情况,并不足够了解,而且对自身的强大也过于乐观。

  而且,几个月前,哨所已经被打算于2009年的7月份撤离。但2009年恰好是阿富汗的大选年,为了大选顺利进行,这个哨所就被延迟了三个月,打算于2009年10月6日最终撤离。不过,基廷前哨战就发生在10月3日,撤离前的前3天。

  影片前一个小时,快速讲述了哨所四任指挥官的遭遇,以及哨所的日常。其实,在这之前,哨所还有两任指挥官,影片只用台词提及了他们的名字。他们是第10山地师直升机失事死亡的营长芬蒂中校,被伏击阵亡的173旅的一个连长博斯蒂克上尉。

  影片中的第一任指挥官是奥兰多·布鲁姆饰演的上尉CO(commanding officer)本杰明·基廷,他是第10山地师的分管后勤和行政的中尉副连长。这也是这部影片里最大的演员咖,可惜的是,奥兰多·布鲁姆在影片中早早就挂了,成为在全片中第一个死掉的美国将士。有趣的是,《前哨》有些类似《黑鹰坠落》,在黑鹰那部片,当时尚未成名的奥兰多·布鲁姆也是影片中第一个挂掉的美国士兵。在《黑鹰坠落》中,布鲁姆是在直升机的摇摆中,手没有抓牢,直接跌落了下去,不是死于敌人的枪,而是很悲催地被摔死了。《前哨》里,布鲁姆饰演的中尉同样死于坠毁,只是这次是车祸,汽车在狭窄的山路上无法通行,跌下了山崖,将车中的中尉带了下去,不幸阵亡。

  上面说过,哨所被建在山谷里,在于美军觉得陆路方便支援。位于美军后方大型基地里的营长迈克尔·霍华德中校就是这么认为的,于是他命令中型战术车辆(LMTV)前往前哨,道路明明已很难走,可他非要坚持如此。本杰明·基廷中尉预感这个任务极端威胁,不愿命令部下贸然***,于是亲自驾车前往。结果,行到路程一半,就无法再通行,霍华德中校便命令他们返回。实际上这时车辆已经进退不得了。结果,就在折腾之中,出事了,连人带车摔下了路边悬崖,车上6人全部意外死亡。

  基廷前哨,这个名字就来源于本杰明·基廷中尉,在他死后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个哨所。

  电影里前哨第二任指挥官伊利斯卡斯上尉,现实中是步1师驻守基廷战斗前哨的指挥官伊利斯卡斯上尉,如电影所演,在上任的第二天就在过桥时被遥控炸弹炸死。

  伊利斯卡斯死后,173旅驻防期间与当地人勉强建立的关系和重建任务实质性完蛋。步4师接防时,首任指挥官波特上尉,即电影里的黑人CO布拉沃德上尉的原型,确如电影中塑造的,因为担忧自身安全从不离开作战指挥中心,对下属要求的开火还击请求也过分谨慎。

  波特上尉在哨所驻防三个月后正常调职离开,然后就是波蒂斯上尉接任。波蒂斯上尉也即是末代指挥官。

  战事打响之后,波蒂斯上尉并没有冲锋在前,不明所以的影迷可能还会觉得他做的不好,不够勇敢。但实际上他做的没有错,整个战事过程中,他始终坚守在指挥所里守着无线电,恰到好处地发挥了上通下达的指挥中枢作用,一边随时汇报战场进度,让上级了解情况,安排调度空中支援,一边通过几个核心士兵随时掌握哨所各个防御点情况,特别是伤亡和补给弹药情况,以便随时安排预备队和弹药补充。战后,他也获得了高阶勋章。

八、战争中的两位英雄

  就战争的过程而言,倒也简单。毕竟,对于塔利班来说,预谋已久。影片中,协防的阿富汗军官也多次提醒将有大批塔利班士兵会围攻哨所,但因为他说的次数太多了,形成“狼来了”的效应,反倒没人相信他。

  片中,有具体的镜头展示,上一秒刚要洗澡,下一秒就被迫全裸拿起武器反击,没有任何准备时间,多带带拿出来稍显滑稽的一幕却是这些士兵在此鲜活的印记。袭击太多了,也就疲累了,疏于时时绷紧弦提防了。

  2009年10月3日早上凌晨5时58分,战事正式打响。一时间,早就布御完毕的火箭榴弹、机关枪、无后坐力步枪和其他轻武器的一齐扫射过来,迫击炮第15秒就会落到美军阵地上一枚,猛烈地打击毫无防备中的美军士兵。美军为基廷战斗前哨提供支援火力的观察哨遭到敌人的集中攻击,完全丧失了作战功能。第一名美国士兵在战斗开始两分钟后就被击毙。协助美军小分队作战的20名阿富汗国民军在战争发生不久就放弃战斗,让塔利班的部队在攻击开始后一小时就攻破了前哨的一侧阵地。

  美军击退塔利班一轮轮的进攻,战斗打响半小时后,该哨所的美军指挥官波蒂斯上尉通过电台向上级报告,塔利班武装分子已经从三个地方攻进了美军营地,只有战术指挥中心仍然在美军士兵的掌控之中。

  在这场战斗中,不少新兵胡乱开枪,枪械毁坏的速度非常快,而且弹药储备几乎消耗殆尽,唯一剩下的联系工具就是一部卫星电话。波蒂斯上尉通过卫星电话向上级求援,他在电话里叫喊着说:“我告诉你们,如果你们不快点增援,我们所有人都得死!”

  跳过整体,我们按照影片的主角的故事来讲,即最终获得了奥巴马总统颁发美国最高军事奖励“荣誉勋章”的美国陆军上士克林特-L-罗梅沙及蒂·卡特。

  先说罗梅沙上士,他的表现的确非常勇敢!

(现实中的克林特-L-罗梅沙)

  (影片里的克林特-L-罗梅沙,由 斯科特·伊斯特伍德饰演)

  在最初的一个小时内,猝不及防的美军直接崩溃了,只能收缩阵地,死死守住两座未燃烧的建筑,形成了一个狭窄的内部防御圈。剩下的一些美军,则躲在“悍马”军车里面动弹不得。在这样极其危险的情况下,驻守基廷哨所的美军极有可能被全歼。

  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克林特·罗梅沙参谋军士挺身而出主动请战,对美军扭转局面作出巨大的贡献。罗梅沙知道,此时自己必须要有所行动了,不然的话,全部都得死。

  要知道,哨所处于完全被压制的状态,防御采取的战斗视角都是仰视,要想有效打击敌人,是非常困难的。而塔利班则居高临下,地形非常有利。而且这里不像加勒万河谷,条件没那么艰苦。塔利班从上往下打,比较容易。

  罗梅沙迅速召集志愿跟随他的人,组建了一支临时5人小分队,决心展开局部反攻,力图将涌进营地的塔利班狙击回去,并引领支援部队抵达正确的位置。

  于是,罗梅沙在没有任何掩护的情况下,带领小分队在阵地上左冲右突,一边躲避来自四周的扫射,一边努力进行反制。此时,塔利班武装有狙击手在对美军阵地上的有生力量进行猎杀,而且猛烈的炮火仍然不断,高处的机枪也在疯狂的咆哮。罗梅沙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并且意志极为坚决。他先是用SVD狙击步枪打掉了对方的狙击手,然后组织战友进行反攻。

  罗梅沙一边打,一边狂奔着实施侦察,力图把增援部队指引到驻军最薄弱的环节。随后,罗梅沙压制了一支敌军机枪小队,塔利班用一枚RPG摧毁了他用作掩护的发电机,并向他发射枪榴弹。尽管如此,罗梅沙还是召集他的部下继续前进。

  罗梅沙指挥自己的小分队狙击不断逼近的塔方士兵,但还是有三名塔利班突破了战斗前哨的边界,他命令小分队暴露在敌火之下消灭他们。罗梅沙还用枪榴弹对塔利班武装的机枪阵地实施攻击,并成功将后者摧毁。

  随后,罗梅沙被一枚被火箭榴弹击中,弹片炸伤了他的脖子、肩膀和手臂。尽管受伤,罗梅沙还是设法与战术行动中心建立无线电通信,协调空中支援,击毙了30多名塔利班,然后亲自拔除塔利班武装的另外几个火力点。

  在受伤的情况下,克林顿·罗梅莎参谋军士还坚持提供压制火力,帮助其他三名受伤的美军士兵到达救助站,然后救出了另外几名伤兵。美军的几名受伤士兵被困在前哨较暴露的地方。为让伤员能够撤退到援助站,罗梅沙上士的小队在猛烈的炮火中向前推进了100米,提供掩护火力,以撤回更多的伤员。

  依靠克林特·罗梅沙的努力,驻扎的美军恢复信心,并实施重组,然后与数量众多的敌人展开激战。罗梅沙的战斗精神带给了美军巨大的能量和勇气,也是这次战斗胜负手的关键人物。

  罗梅沙的英勇行为为他赢来了广泛的赞誉。2013年2月,美国时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在白宫举行的仪式上授予美国陆军上士克林特-L-罗梅沙(Clint L.Romesha)荣誉勋章。罗梅沙也成为第四因在阿富汗或伊拉克的英勇行为而获得美国最高军事奖励的现役军人。不同的是,罗梅沙活了下来,在他只看前面获奖的三位士兵都死于战场,收获的不过是哀荣。

  在基廷前哨保卫战中,除了罗梅沙上士的突出表现之外,还有蒂·卡特上士的表现,也格外勇敢。

(现实中的蒂·卡特)

  (影片中的蒂·卡特,由卡赖伯·兰德里·琼斯饰演)

  卡特所在的小队在战事发生之后,也遭到了火力压制,弹药短缺。这位来自华盛顿州的战士2次穿过一段暴露在敌火之下的100米长的路段,为小队带回弹药补给。

  在第二次运送补给的途中,一枚RPG在他一辆美军非装甲战术卡车附近爆炸,爆炸的冲击波把卡特击昏。

  当他恢复知觉时,塔利班已经突破了基廷防线。卡特的朋友斯蒂芬·梅斯,在交火时也受了重伤。卡特毫不犹豫地穿过RPG和机关枪火力的封锁来到梅斯身边,把他抬到掩体里,然后再次回来救助另一名受伤的士兵。

  在那里,卡特设法恢复了他的小队无线电台协调医疗后送,然后协助战友穿越100米长的敌火封锁区将受伤的士兵转移到援助站,然后又一次返回战斗。卡特只有一支M4步枪,一直坚守着暴露在外的阵地,他在阵地上坚持了几个小时,一发接一发地发射着5.56毫米子弹,击退企图占领阵地的塔方士兵。

  卡特和罗梅沙2个人都战斗了12个小时,直到增援部队最终到达。他们的英勇行为,片中都有很详细的展示与刻画。同样在2013年,自2月份罗梅沙获得奥巴马颁发的奖章之后,8月卡特也收到了美军的最高荣耀勋章,成为第五位在中东战争中获奖的现役士兵。

  罗梅沙于2011年退役,他的故事在2016年写入了他与凯文·费达科合著的传记《红排:美国英雄的真实故事》。卡特则于2012年再次部署到阿富汗,并于2014年从现役上士岗位上退役。

  上文中提到的哨所末代指挥官波蒂斯上尉,因为整场战争中,一直坚守岗位,战后也得到了DSC优异服役十字勋章,可这是仅次于MOH的勋章。其他包括带着快速反应部队来支援的指挥官因为没赶上什么近距离战斗,只拿到了铜星而且不加V。这个哨所一堆战死和先前事故死但是参加过近距离战斗的拿到的都是加V的铜星,比如奥兰多·布鲁姆演的第一任指挥官和接任他第二天就被炸死的指挥官。加V与否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在第一线,是否亲临战场。

  具体来说,27名士兵因战斗中受伤而被授予紫心勋章,37名士兵被授予加“ V”字英勇勋章,3名士兵被授予铜星勋章,其余18名被授予加“ V”铜星勋章。9名士兵被授予英勇勋章。

  九、影片的缺陷

  《前哨》尽管还不错,但毕竟没有得到广泛的赞誉。论缺点,当然是非常明显的。

  其一,人物的刻画不够精细,尽管影片有两大主角,但对于他们性格的刻画并不突出,看完之后,对两人的印象依旧是模糊的。角色无成长过程,内心戏也少,甚至是面孔都淹没在了一堆群演之中,实在是很不应该。

  其二,这次战争很难谈胜利,毕竟美军伤亡惨重,而且对枪械的掌控,场面的混乱都暴露出了太多的问题。即便这部影片明显是在美化美军,但曝出的问题依旧很多,难让人称赞。

  其三,对美军过于美化了,相对于的就是对阿富汗国民军及阿富汗村民的刻画都过于性格单一,而且是严重的污名化,似乎只能与愚昧、贪婪、无能化等号。

  其四,导演的野心明显没能hold住场面,对战争的反思与揭批,都蜻蜓点水,距《拆弹部队》《绿色地带》等差远了。尽管导演很想表现出深度来,但是远远没能做到。

  还有一些缺陷,都够致命,使得这部影片无法成为经典。

  但喜欢战争片的影迷,还是可以看下的,它的战争场面,战斗过程都很燃,可以当做一部爽片来看。

  *备注,本文参考了以下内容,特此致谢

  美国拍摄战争惊悚片《前哨站》,能否超越《黑鹰坠落》? 军林之天下

  王牌电视主持的小说改编,这部电影的惨烈让人惊醒 巴塞电影

  千万别被满满二流山寨风的海报骗到,其实蛮硬核的 Devlali Number

  一部制作精良的战争片 一幕展现武力输出当代美式民主为何失败的舞台剧 原教旨托利党人

  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20—美国电影《前哨》背后的历史 第五权力

0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最新问答

问答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