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现在的“智能硬件”一点都不智能??
优艾设计网_设计 我最近非常讨厌“智力”这个词。在电影和媒体中反复出现、完全不规范的使用后,就变成了“一体机”的名词,任何稍有创新的硬件都会被称为“智能”。
这是它最大的问题。
由于过度滥用,“智力”很难回到最初的明确定义。几乎有1001人对“智力”有不同的定义和印象。换句话说,作为一个名词,“智力”的周长太宽了。
周延太宽的名词不适合产品宣传文案,因为无法想象消费者会有什么反应。专业的文案应该避免犯这样的错误。然而,无论语言有多好,现在仍然存在一个两难的境地。如何命名和定义具有一定计算能力并且可以联网的硬件设备?
现在,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美国科幻大片中的未来观念,比如国内广告文案中的浮夸氛围,大众对“智能”的定义变得越来越不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智能”在很多人指的是“人工智能”,它可以完全理解人类的语言和思想。但现实是,所谓智能硬件的性能更像是手机之外的一个具备联网能力的硬件。
这也是一些消费者提到“智能硬件”就摇头的原因:宣传不符合实际。从宣传的角度来看,“智能”的价值传递链被打破了。
综上所述,智能硬件还处于联网设备阶段,未来也不会局限于此。然而,从联网设备到硬件,再到人们期待的人工智能,积累技术应该需要一段时间。
好消息是,许多业内人士已经意识到,联网设备的重点,不在于设备的行为表现得智能化,而是应当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硬件终端化为各式各样的服务。经历了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的同样演变过程。
联网不仅是为了交流,也是为了提供服务。这句话怎么理解?所谓的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鞋、智能帽、智能杯等设备,不应该仅仅被看作是可以连接手机的配件,而是终端用户的终端。比如智能手环是提供健康生活服务的终端,智能帽杯是健康生活甚至提供供水服务的终端,智能鞋也可以是其他服务的终端,智能微波炉是新食品配送服务的终端.
只有想清楚如何做“服务”,目前的智能硬件才能找到更适合的场景和更适合的目标群体。比如Nest,虽然它最直接的印象是自动温控器,但实际上它为客户提供恒温服务。
不久前,众筹“星21”手环以习惯养成为突破口,设计了21个小目标,逐步引导用户养成习惯。虽然在功能上,它的计步功能等与其他手环类似,但加入这种游戏化设计后,突然觉得很贴心。
Bong计算活动点。当用户通过锻炼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活跃点后,可以换取一些设计感强的设计产品,比如包包、杯子等。关键是Bong是一个审美团队,选出来的产品至少能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
结合小米在mi频段的生态圈和小米ID,可以在小米的智能家居系统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雷军最近投资了游地产项目,可以期待小米的愿景,其实就是为年轻人提供服务。这个愿景可以和小米有很多组合。
微软最近推出的智能手环与其说是手环,不如说是私人健身系统。它集成了很多传感器,使其可以很好地识别人的运动状态。进入健身房后可以启动私人教练功能,人们可以根据手环的提示完成一个又一个健身项目,比自己盲目练习要好得多。
还是上述——产品的智能手环部分与智能家居产品有关?
比如在功能特性方面,我们最近经常看到的智能饮水机,就是为了解决年轻父母在搅拌奶粉时遇到的麻烦(测量奶温等)而设计的。).但是,仔细想想,年轻的父母有这种需求吗?相比之下,如果将自动售奶机放在托儿所,能否集成摄像头、红外传感器等,为年轻父母提供婴儿监护服务?奶粉可以和国外厂家合作直接提供月订服务吗?
智能微波炉能否配合711、全家等门店配送适合微波加热的餐盒?飞利浦Hue能不能和情绪感应结合,回到家就会出现不一样的颜色?
如果人工智能还有点远的话,能提供更多服务的智能硬件估计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如何从产品层面为消费者提供购买理由?更系统和集成的解决方案可能会使产品更加优雅和有吸引力。
为此,智能硬件必须具有更强的可扩展性。应该是能满足各种需求的设备。只有“整合”用户刚需,才能以更高的溢价销售产品。同样,在类比智能手机——之初,智能手机的价格也远高于功能手机,但还是有人为此买单。
从提供服务的角度来看,智能硬件创业者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毕竟打造一套服务,不仅需要一个产品,更需要更多的合作伙伴,深化合作,提供更多的价值点,从而完善整个服务环节。这对那些不够强大的企业家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毕竟,现在智能硬件最大的问题是,别人以为它只是一款设备,但它其实归于物联网的范畴之下,而消费者层面的物联网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大众的预期。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