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的价值??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辽宁省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在红山文化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玉器,有绿松石、玛瑙、杂石、蛇纹石、煤玉、透闪石等材质,而主要选用当地的岫玉。红山文化玉器中的透闪石类,相当多的人认为不是当地所产,但是经过北京大学王时麟教授等人的研究,红山文化古玉器和岫岩玉的透闪石属同类、同质。因而证实了红山文化玉器就是由当地所产的岫玉制作的结论。
红山文化玉器器型奇特,以玉勾云形佩、玉雕龙和玉鹰最为引人注目。其他还有人形器和蛹形器等。
勾云形佩
顾名思义就是有勾如云的形状。尽管它们的外形有区别,但是,其基本还是具备有勾如云特优艾设计网_设计LOGO征。勾云形器一般是中间厚,四周薄,有的四边不仅薄还有刃。像玉勾云形器这类的红山文化玉器,我们认为,最初是用于切割兽皮的生产工具,它应该是从玉勾形器发展而来。不过,从勾形到勾云形,形状的变化可能意味着功能的转换。把多个勾形的重复配置,形成比较复杂的形状,成为新的器型,就是勾云形器。而勾云形器更多地具有装饰的作用和礼器的功能,这从它出土时放置在墓主人的胸前而做出的推断。
玉雕龙
红山文化的玉雕龙,如果按它们的形状一般可以分成三类,即“C”字龙、“玦”形龙和“弧”形龙。研究这些玉雕龙,为我们探索龙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实证。
我们先来看看“C”字龙。
最出名的红山文化玉雕龙就是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一件“C”字龙。这件“C”字龙,由绿色岫岩玉圆雕而成,龙的吻部前伸,略略上翘,嘴紧闭,鼻端截平,有对称的一双圆鼻孔,双眼突起像梭子状。整个龙体卷曲成英文字母“C”字形,但龙体刚劲有力,龙的颈部长鬣弯曲上扬,使整个龙体显现腾云驾雾的动感。同样的“C”字龙,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广德公乡黄谷屯也出土了一件;北京瀚海拍卖行在1996年冬拍中也拍出的一件“C”字龙,也堪称精品,是件无论是玉质还是雕工都十分精美,它的吻部特别上跷,与黄谷屯的那件相比,弧度更为舒畅。《玉典》上也曾出示过一件“C”字龙,台湾“养德堂”也曾发表过一件“C”字龙。观赏这些“C”字龙,我们可以发现其头部具有猪首的明显特征,即“龙的吻部前伸,略略上翘,嘴紧闭,鼻端截平,有对称的一双圆鼻孔”。这种带有猪首特征的龙,只能说明红山文化时期的龙,是由猪的形象逐渐演变而来的。很可能是在红山文化时期的社会形态中,猪的饲养已经开始,拥有一定数量的猪是部落兴旺和财富的标志,人们用猪来作为祭牲,来祈求农业的丰收,逐渐地把猪的形象抽象化和神化,最终演变成“C”字形这样被后世称为龙的灵物。因此,猪向龙的演变过程,必然地是原始农业逐步发展的过程。而红山文化出土的石耜、石刀、石磨盘和石磨棒等,以及已经发掘的房屋遗址和烧制陶器的陶窑遗址,说明红山文化的先民已经开始农耕时代的定居生活。1979年发现的祭坛遗址和1983年发现的女神庙遗址,也说明了红山先民的精神生活有了长足的进步,祭神、祭祀等活动也使各种祭祀物品有了实际的需要。所以,玉雕“C”字龙的出现,就是一件十分合乎情理的事情。
鹰
鹰是红山文化玉器中出现最多的动物之一。
红山文化玉鹰,个个制作精美,造型富有创意。或展翅、或静伏、或写实、或写意,小的如蚕豆,却把鹰的生态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大的似拳头,更是表现出鹰傲视苍穹的神态。红山文化玉鹰,一般雕工简朴,纹饰随鹰的体形而变化,除了对鹰的头部和羽翅进行恰如其分的雕刻外,很少见到另加的额外装饰,个别的在尾部呈现蛹的形态。玉鹰,除了以浅圆雕的手法刻划鹰的头部五官和尾部的脚以外,就是以瓦沟纹和凸弦纹的结合来突出鹰的羽翅,其它不见复杂的花纹,这种简练的手法反而能把静悄悄地栖息在森林中的鹰的神态刻划得惟妙惟肖。从我们的观察来看,广义上说,这些红山文化玉器都可以称为鸟,狭义上说,可以是鹰,更小的范围可以叫做“鹗”。
红山文化所处的辽西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历史上就是森林密布、草原茂盛,适合鸟类的生存。鹰,可以翱翔于广袤的大草原上;鹗,可以牺息于茂密的大森林中。辽西地区大量鸟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这个地区,古代鸟类在此大量生息、繁殖和进化。鹰的凶猛和鹗昼伏夜出的神秘,必然使红山文化时代的原始先民对它们产生一种敬畏之情。对于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原始先民都会寻找自己的答案。他们把其巫化,然后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把它描绘出来。这样,各种造型朴拙玉鹰就陆续出现在红山文化的墓葬中。
总之,红山文化玉鹰,一般用黄绿色岫玉制成,也有玉质较差的,个别的用绿松石雕成。它们一般都有圆眼,用瓦沟纹或凸弦纹来表现鹰的羽翅,没有其它纹饰。大多数都在背面穿有象鼻孔,因此它应该是缀件无疑。但是,它不应该仅仅是一种胸前的饰物,而是主人身分和权力的象征。玉鹰圆突的双眼和钩状的利喙,表现出一种威严和庄重的气势。联系到红山文化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大鸟的双爪尖和关节强壮有力,毫无疑问是猛禽的爪脚。显然,猛禽是红山文化已经显露的神权的象征,所以会在庙中被发掘出土。它带有神器的性质,是祭祀仪式中主人通灵的神物。所以,红山文化玉鹰会给人一种气势感。
黑皮玉器
红山文化有一类黑皮玉器,它们往往有着十分奇特的造型。它们或者是两个动物的复合,比如鹰在熊的头上,或者人和猪龙的结合,是一个两种动物的复合体。它究竟是史前实际存在的生物,还是原始人类的想象,恐怕永远是个迷。这些玉器已被沁成黑色,但其开窗部分,仍旧可以看出其玉的本色。它们都为碧绿、淡绿、黄色、黄绿的岫玉,其中犹以褐色玉为多,而褐色玉的玉质较差。
黑皮玉器的纹饰和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完全相同。比如,鼓眼、棱线(凸弦纹)、对穿孔。这些玉器中的棱线或者叫凸弦纹,就像脊梁一样挺拔,可以用四个字来描绘其特征,就是“黑、细、直、挺”。
黑,就是说,凸弦纹的黑度要比其他地方明显;
细,就是说,这条棱线,比玉器中的其他的纹饰要细得多;
直,就是说,凸弦纹无论是线状还是弧状,总给人一种笔直的感觉,不会出现歪歪扭扭的样子(这里所指的“直”应用微积分学的观念去理解);
挺,就是说,棱线的突起比较突兀,没有坡度。
从图上的复合动物中可以体会黑皮圆雕玉器的这种纹饰特征。
黑皮圆雕玉器的穿孔也具有红山文化玉器的特征。它一般都在人像或神像的脑后有象鼻孔,用以佩系绳子,因此,小型的这类玉器也应该是缀件。另外,这类玉器的人身像雕塑,往往在颈部、两腋下、足间和尾部雕有对穿孔。这类穿孔外大内小,孔壁打磨光滑。
一些雕塑家也被这些造型奇特的玉器所吸引。在比较这些玉器的构图、技法、形体比例和造型特征后,他们认为:这些玉器绝不可能是现代作品,它们只能是原始人类虚幻和荒诞意象的产物。
红山文化玉器,以其多姿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和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上古艺术史中,占据了光辉的篇章,可以毫无逊色地称之为人类文化的瑰宝。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