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陈屿这样的好男人,怎么就被离婚了??
离婚前的陈郁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30岁的男人,小地方出生,去上海打拼。从小记者做起,做到了电视台高级编辑的位置。他为人正派,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工作体面。
一般一米八的身材不算帅也不算酷,但气质与职业匹配,优雅。看他的日常生活,不邋遢,生活习惯好。没什么特别的,除了我爱养鱼。
总的来说,他是一个情绪稳定,职业正当,没有不良嗜好的人。
婆婆喜欢他是有原因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男人不多。后来,与王曼妮的相亲对象小张导演相比,职业养鱼人陈郁显得干净、纯洁得多。
太多三十多岁的男人事业不稳定,情绪不稳定,生活习惯不好。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但是沉迷于一个游戏,忘记所有男人,是常有的事。
但钟不喜欢。她觉得陈郁太沉闷了,整天阴沉着脸,不说话也不笑。更重要的是,他的目光不会停留在自己身上。恋爱一年,结婚三年,才三四年,两个人过着无话可说的生活。
钟说:互相玩还好,就是两个人连在一起一个小时都不会。
是冷暴力。
最折磨人的婚姻,除了互相猜忌,互相仇视,就是你我明明最亲近,却像两条独立延伸的平行线,习惯性的视而不见,门槛一句话不发的互相映照。
陈郁不看她,这让她觉得自己比不上几条破鱼。
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因为被看见而变得可信,因为被相信而存在。钟认为看不见她,所以他认定他心里没有自己。
她选择离开,和前夫犯了同样的错误:她也没有见到陈郁。
陈郁出生在一个非独生子女家庭。因为弟弟的存在,他从小就承担了半个父亲甚至半个母亲的职责。大儿子常年在外生活,之后多年去异地读书求职。他已经有了完全独立成熟的人格。
他习惯于照顾别人,为钟做了许多事,但钟却毫无知觉。
为什么钟不省人事?因为她习惯了被人照顾。
作为一个当地的小女孩,钟是她父亲的掌上明珠。就算她结婚了,她爸妈每周也会去给她做两天饭。30岁了,还是离不开父母。老公一出优艾设计网_在线设计差就要回她家照顾。她不操心家务,不操心工作,连工资都打到老公的卡上。
我老公说她不是不成熟,而是根本未成年。
他们一起建立了一个家庭,但他们都继续按照过去熟悉的模式生活在自己的家里。陈郁就像带走了一个不得不照顾自己的妹妹,甚至女儿。钟就像是的哥哥,甚至可能是父亲。你不必自己做事情。
两个人的生活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作,闭着眼睛也能熟练操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习惯了忽略对方,所以并不无聊。
在心理学上,伯恩提出,每对夫妇或夫妻都无法逃脱“成人-父母-子女”的关系模式。
“成人对成人”是理想的模式,这意味着夫妻双方都是“成人”,丈夫以男人的身份出现,妻子以女人的身份出现。夫妻双方都有完整独立的人格,彼此相爱并给予对方帮助和良好的建议。两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父母和孩子”的模式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模式。这种夫妻关系意味着“孩子”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如果感觉不到被关心,或者不满足他们的要求,双方就会吵架。
“儿女双全”的模式是都希望对方给自己爱,不会认输。俗称“告诉法官”就是这种模式的产物,也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模式。
很多婚姻都是幸福的,或者不幸福的,不是因为什么都变了,而是相处的模式在暗中发力。钟和的婚姻一直是“父母子女”的类型:钟饰演一个小女孩的角色,自然享受着父亲的照顾,也要求父亲更加无微不至的照顾。
她无聊的时候,我希望陈郁能陪她玩;当她打不到出租车时,我希望陈郁能去接她;当她遇到危险时,她希望陈郁能来救她.她习惯于大喊,“陈郁……”
有一次陈郁没有按她的要求去做,她大发雷霆:“如果你不注意门,猫或者我,你还能在这个家里注意什么?”
是钟做的吗?不,她正在成长,很快就会成长为一个可以和陈郁平等交谈的女人。她不想再演小女孩了。她想有更多的控制权,比如有一个孩子
然而,过于独立的性格使他习惯了过去的稳定,习惯了为钟做一切决定,而没有注意到钟的这些变化。在例行公事中,一个孩子的到来一步步打破了他们原有的相处模式。
我们都经历过
过成长,在一个只有爸爸的家里,女孩是需要成长,渴望突破的。在一个只有爸爸没有男人的家里,女人却是看不到希望的。一场以激情为幌子的出逃,就这样萌芽了。
陈屿在婚姻里的失误,除了对妻子变化的不察,还有对双方沟通模式的掌控无力。
每次他想要做出点什么的时候,都会被钟晓芹一句话点燃引线。
费尽心机给钟晓芹安排了生日晚宴,却让弟弟的搅局泡了稀饭;在家为钟晓芹安装感应灯带,却被钟晓芹误会为不肯去接她;发红包让她自己打车,却被理解为不愿意应承;打点关系安排住院,却被钟晓芹认为自己不想要孩子……
诸如此类的场景,钟晓芹都是毫不客气地指责着,陈屿毫不示弱地回怼着。
夫妻之间比无话可说更可怕的,是有话不能好好说。情绪魔鬼一上身,语言就成了最易燃的导火索。往往话赶着话,就把人伤着了。
语言也是一种暴力。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不沟通》一书中指出,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钟晓芹和陈屿都在忙着表达自己,一个瞎琢磨、一个不解释,都在照顾着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没有注意到那些指责自己的话,正是对方在表达需要和请求。
这种异化的沟通方式,仅仅是通过语言,就实现了攻击。
最高级的沟通,当然是观察到双方的感受,及时表达出自己的需要并顺利地请求获得帮助的“非暴力沟通”: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做到不带评论地去观察和表达,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使双方都获得满足,而不是一味图爽,只管宣泄、只管指责。
钟晓芹想要变化,陈屿想维持原样。“女儿”向“父亲”发起了挑战,“父亲”对“女儿”采取了压制。
习惯了“父亲”角色的陈屿,无法适应“女儿”钟晓芹对角色定位调整发起的冲击。
想要成为“女人”的钟晓芹,用尽全力摆脱束缚。
一旦两个人陷入这样的沟通模式,那就陷入了“儿童对儿童”的欢喜冤家恶性循环中:谁都不服输,谁都不让步。
这样的沟通模式,是两人关系模式发生变化带来的必然冲突,如何保持良性沟通,拨乱反正,同时考验着关系中的两个人。
所幸夫妻毕竟不是父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一块说碎就碎的玻璃。想要婚姻继续,总要有人去修补和挽回。
都说人到30就不再耳听爱情。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爱自己,或者自己是不是爱对方,都是要体现在行动中的。
陈屿是那种默默付出、不显不秀的性格,他做了很多,被看见和认可的却很少。
他的爱,是做出来的。
但真正好的婚姻,爱不但要做,还要及时地秀、好好地说。如果不是“热心观众”陈旭的拔刀相助,低调做爱的陈屿就真的被高调示爱的钟晓阳迭代了。
反应过来的好男人陈屿,一路追妻火葬场,终于成功抱得爱妻归,赢得了全剧最佳老公的最后胜利。
巴尔扎克在《两个少妇的回忆录》中写道:婚姻产生人性,爱情只产生快乐。快乐消失了,婚姻依然存在,且诞生了比男女交合更宝贵的价值。
一场以激情为追求、以成长为目标的婚姻出逃,一场以温暖为底色、以蜕变为成果的婚姻修补,发生了,结束了。
有人说平淡的婚姻需要偶尔的脱轨和撞击,基于人性的底色,不能说毫无道理。
每一场婚姻中,都会出现男人、女人、爸爸、妈妈、儿子、女儿六个角色。每一种相处模式,都暗藏着破坏婚姻的因子。但它们不是永恒不变的,美好的伴侣关系,是能够动态平衡的。
陈屿和钟晓芹能够破镜重圆,并不是因为陈屿的洗心革面,而是他和钟晓芹一起,完成了关系的调整。陈屿向下兼容,钟晓芹向上成长,两人跳了一场双人舞,最终在舞姿中看见了彼此,也成就了彼此。
“故欲获得美满的婚姻,具有那种对于人类的缺点加以宽恕的友谊,便够。”
——巴尔扎克
最后来一个考点:
完美人妻顾佳和放炮王许幻山,是什么相处模型呢?
假如你是编剧,你会怎么安排这对夫妻的结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