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IM的未来格局会如何演化??
本周,WhatsApp报道,每小时的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7亿,每天发送的信息超过300亿条。相比之下,全球每天发送的短信总量只有200亿条。脸书去年收购了WhatsApp,但移动应用的赢家通吃效应似乎并不那么明显。各种功能各异的应用程序(如Snapchat,一度拒绝被脸书30亿收购)依然大行其道。为安德森霍洛维茨工作的投资者本尼迪克特埃文斯(Benedict Evans)在个人博客中谈到了他对通信应用的观察和想法。
个人认为,智能手机本身就是一个社交平台。首先,他总结了几种移动通信应用的特点。比如可以获得通讯录权限,同步云端,换设备更方便;直接从手机获取照片,方便上传各类网站;推送消息提醒可以帮助用户避免登录不同平台的麻烦;手机桌面上有独立的图标。
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窄屏幕上可以完成的操作非常有限,所以移动终端更倾向于实现单一功能的App。那么问题来了,他们是想保持这个重心,还是发展成更丰富的产品?
对于WhatsApp这样的通信应用,其竞争对手可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所不同。在美国,可能是Facebook Messenger、Kik和Snapchats,但很难界定Instagram是否是竞争对手。如上所述,它们的单一功能的实现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它无疑是微信,但在英国或印度,它可能是其他东西。就个人而言,每个人的手机上可能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络,每种网络都有不同的用途。
相比之下,Snapchats由于产品本身非常个性化,人们只有通过这个应用程优艾设计网_设计圈序阅读后才能实现这种刻录。因此,其竞争力的本质是通过新的传播方式颠覆原有用户的常规行为和心理,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属于社会学而非纯技术。微信也是如此。最初,发送语音的功能改变了人们常规的发送消息方式,之后在网络效应下发展出了更大的用户群。巧合的是,本尼迪克特也是文章中预测发音的创新领域。
另一方面,是关于是否增加功能。他特别提到了脸书页面巨大的信息流,以及微信和Line、Kakao、Kik的平台化。特别是微信、API借口、微信官方账号订阅,改变了单一的信息发送模式,将对话框变成软件,实现不同的功能。在他看来,这种平台模式也是一种在实践中比较创新的做法,也可能是因为中国大陆本土市场没有被脸书和谷歌“入侵”。近日,微信推出站外搜索功能,可以根据关键词直接在公网上搜索“相关文章”,这将是微信从封闭的信息平台走向更广阔的互联网空间的关键一步。
总之,移动通信应用的形式远未定型,用户在不断适应通信方式的变化。一切都在变化,问答充满了不确定性。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