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基因治疗可用于哪些疾病的诊治呢?效果如何??
优艾设计网_设计客目前,基因治疗可用于哪些疾病的诊治呢?效果如何?
360U810886966 2021-10-28 10:25
楼主说的是基因诊断吧。基因诊断已应用于许多临床疾病的诊断。
1.基因诊断学 - 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编辑
基因诊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简便、快捷,因此在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及寄生虫感染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人乳头瘤病毒的检测:HPV(双链DNA病毒)难以用传统病毒培养和血清学技术检测,用核酸杂交、PCR等基因诊断方法则可迅速准确地检出HPV感染并同时进行分型。
(2)肝炎病毒的检测:HBV(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其测定的只是病毒的抗原成分和机体对HBV抗原的反应,基因诊断则可直接检测病毒本身,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3)结核杆菌的检测:结核病是长期以来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见病,传统的实验室诊断依赖痰涂片镜检和结核杆菌的培养与鉴定,但阳性率不高,所需时间长。应用PCR技术建立诊断方法,敏感度可达到少至100细菌的水平,且应用针对在结核分枝杆菌中拷贝存在优艾设计网_平面设计的特异性重复序列引物,即使菌株发生变异,也能准确检出。
(4)基因诊断尚可用于HIV、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EB病毒、淋病奈瑟氏菌、幽门螺杆菌、脑膜炎奈瑟氏菌、螺旋体及疟原虫、弓形虫等的检测,无不具有灵敏、特异,能反应现行感染的优点。
2.基因诊断学 - 应用于遗传病编辑
现在已实现基因诊断的遗传病已不下百种,这里仅举几例加以说明。
(1)血红蛋白病的基因诊断:数α地中海贫血是由于α珠蛋白基因缺失所致,应用DNA限制性内切酶酶谱分析法,或用PCR检测α珠蛋白基因有无缺失及其mRNA水平的方法进行诊断。
(2)苯丙酮尿症的诊断:苯丙酮尿症是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病因的分子基础是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点突变,可针对突变的类型应用PCR方法与RFLP(限制片段长度的多态性分析)联合检测。
(3)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约65%的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有X染色体Xp21.22-21.3区抗肌萎缩蛋白基因内部DNA片段的缺失和重复,由此导致移码突变,用针对Xp21区各不同部分的多种DNA探针,内切酶酶谱分析,多重PCR等方法均可诊断出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的异常。
3.基因诊断学 - 应用于肿瘤学编辑
肿瘤是一类多基因病,其发展过程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涉及到多个基因的变化并与多种因素有关,因而相对于感染性疾病及单基因遗传病来说,肿瘤的基因诊断难度更大得多。但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从根本上离不开基因的变化,所以基因诊断在肿瘤疾病中也会有广阔的前景。其重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
(2)肿瘤的分级、分期及预后的判断。
(3)微小病灶、转移灶及血中残留癌细胞的识别检测。
(4)肿瘤治疗效果的评价。另外检查癌基因的变化不但有助于对肿瘤的诊断和预后,在判断手术中肿瘤切除是否彻底、有无周围淋巴结转移方面也很有优势。在白血病诊断方面,PCR阳性诊断结果可比传统的细胞学方法及临床症状出现早5~8个月,可检出1×106个有核细胞中的一个白血病细胞,在白血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临床化疗后残留白血病的监测方面有着其它方法无可比拟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基因诊断不是万能的,它只是现代检验医学的非常重要、非常有前景的一种手段。纵观目前基因诊断的临床应用现状,除了病原体的PCR检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外,其它领域的应用非常有限,即使在条件较好的三级甲等医院开展的项目也不多。
M路_801 2021-10-28 10:26
1.复合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基因治疗
1991年美国批准了人类第一个对遗传病进行体细胞基因治疗的方案,即将腺苷脱氨酶(ADA)导入一个4岁患有严重复合免疫缺陷综合征(SCID)的女孩。采用的是反转录病毒介导的间接法,即用含有正常人腺苷脱氨酶基因的反转录病毒载体培养患儿的白细胞,并用白细胞介素Ⅱ(IL-2)刺激其增殖,经10天左右再经静泳输入患儿。大约1-2月治疗一次,8个月后,患儿体内ADA水平达到正常值的25%,未见明显副作用。此后又进行第2例治疗获得类似的效果。
2.黑色素瘤的基因治疗对肿瘤进行基因治疗
是人们早已期望的事,在进行了多方面探索的基础上,发现了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即能在肿瘤部位持续存在而无副作用的一种淋巴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于1992年实施了TNF/肿瘤细胞和IL-2/肿瘤细胞方案,即分别将IL-2基因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ractor,TNF)基因导入取自患者自身并经培养的肿瘤细胞,再将这些培养后的肿瘤细胞注射至病人臀部,3周后切除注射部位与其引流的淋巴结,在适合条件下培养T细胞,将扩增的T细胞与IL-2合并用于病人,结果5名黑色素瘤病人中1名肿瘤完全消退,2名90%的肿瘤消退,另2人在治疗后9个月死亡。由于携有TNF的TIL可积于肿瘤处,因而TIL的应用提高了对肿瘤的杀伤作用。
3.其它遗传病的基因治疗其它遗传病
诸如白种人中常见的囊性纤维化的进展很快。对于DMD的基因治疗,由于有小鼠动物模型,也取得一定进展。例如1993年法国将Ad-RSVmDys(腺病毒-罗斯病毒小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重组体)注入小鼠肌内成功。即用腺病毒为载体,与小肌营养不良蛋白(minidystrophin)基因的cDNA重组,在RSV启动子启动下,作肌肉注射,证明可在mdy小鼠肌肉表达,此外,对一些遗传病如血友病,地中海贫血、高雪氏病等正在探索中。
浙江大学孔德华博士等单位对乙型血友病的基因治疗也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他们在兔模型的基础上,将人第Ⅸ因子基因通过重组质粒(pcmvix)或重组反转录病毒(N2CMVIX)导入自体皮肤成纤维细胞,获得可喜的阶段性成果,相信不久的将来,基因治疗会在我国取得成功。
4.反义技术
又称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oligodeoxynucleotides)技术,是指利用人工合成的反义RNA和反义DNA来阻断基因的转录或复制,控制细胞生长在中间阶段,使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能转录为mRNA,因而不能翻译成相应的蛋白质,以达治疗某一疾病的目的、用反义DNA已对某些癌症进行临床试验。这类反义技术只能认为是一种从基因水平进行治疗的技术,它们以不同方式,在DNA复制、转录和翻译水平发挥作用。由于它们的分子量低,故而有潜力进入靶细胞,但其临床稳定性、毒性、细胞通透性等各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5.药物靶向治疗(drugstargeting)
此法机理可概括为病毒导向酶的药物前体治疗(virus directed enzyemeprodrug therapy,VDEPT),即用反转录病毒载体的外源基因转移到细胞内。该基因编码一种酶,此酶可将一种无害的药物前体转变为细胞毒素复合物。带有这一基因的病毒载体只在特殊组织或肿瘤细胞中而不在正常细胞中表达。例如,胞嘧啶脱氨酶(cytosine deaminase)可将无害的5-氟胞嘧啶(5-fluorocytosine,5-FC)转变为细胞毒素5-氟胞嘧啶(5-fluorocytosine,5-FC)。此病毒可感染正常细胞和癌细胞,但将该酶基因连接到一种“分子开关”后,则只能在肿瘤细胞中表达。Sikora等设计一个“嵌合小基因(chimeric minigene)”,即将酶基因连接到erbB2基因启动子的下游,此启动子活性增强,使erbB2在乳腺癌细胞中过度表达。此时,药物5-FC注入细胞后即转变为5-FU而致癌细胞死亡。而当5-FC给予含有此嵌合基因却无erbB2表达的细胞时,亦无药物前体活性。这一基因治疗的新策略,可有可能使人对肿瘤等不同疾病进行基因治疗。
已批准治疗的病例约120例,其中约110例为肿瘤,遗憾的是,除黑色素瘤有些苗头外,全都未能成功。治疗了10余例单基因病,除ADA缺乏症和乙型血友病有一定疗效外,其余都还在实验阶段。但人们再也不怀疑基因治疗不仅可能办到,而且指日可待。
在中国
1991年,我国科学家进行了世界上首例血友病B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优艾设计网_设计LOGO,目已有4名血友病患者接受了基因治疗,治疗后体内IX因子浓度上升,出血症状减轻,取得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随后,我国科学家利用胸腺激酶基因治疗恶性脑胶质瘤基因治疗方案获准进入1期临床试验,初步的观察表明,生存期超过1年以上者占55%,其中 1例已超过三年半,至今仍未见肿瘤复发。此外,采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外周梗塞性下肢血管病基因治疗方案也已获准进入临床试验。我国已有6个基因治疗方案进入或即将进入临床试验。
总的来看,我国基因治疗产业比美国落后了约4年,正处于成长阶段,绝大部分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仅有大约5个项目通过审批进入特批临床试验或I、Ⅱ期临床试验。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