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艾设计网

古时候 最好的山水画是谁画的啊??

请问一下,古时候 最好的山水优艾设计网_PS交流画是谁画的啊?在线等。。
earth20011 2021-09-30 06:56

  范宽。

  范宽生卒年月不详,(据画史记载,他生于五代末,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还健在。)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北宋山水画家,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陕西华原(今耀县)人。因为他性情宽厚,不拘成礼,时人呼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据《宣和画谱》记载,他“风仪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

  代表作品

  由于年代久远,范宽的真迹现存并不多,但是仅存的数件均为精品。如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 雪山萧寺图等等。

  《雪山萧寺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表现大雪覆盖下的深山幽谷,点缀以古寺、关隘、寒泉及行旅情节等。皴笔不多而健硬有力,章法严整而有变化,墨色染出阴霾的天空,益加衬托出雪岭高寒的气氛。

  《雪景寒林图》(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也以沉稳老辣的笔墨,画出雪后北方山川奇观。山势嵯峨,岩壑幽深,近处树木形象甚有姿态,平远处亦有峻岭起伏,折落而有气势。范宽画山峰善作冒雪出云之势,由此二图中可见其面貌。

  《溪山行旅图》(台北故宫博物院),绢本,水墨,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画中巨峰巍然耸矗,山涧中瀑布直泻而下,峻厚的山峦长着茂密的林木,岩石皴纹历历可辨,显示出一种逼人的磅礴气势。山脚下雾气迷蒙,近处大石兀立,老树挺生,溪水潺潺。山路上有旅人赶着驮队走过,人畜虽皆画得其小如蚁,然却真实生动,使人仿佛能听到驴蹄得得之声。

  范宽发展了荆浩的北方山水画派,并能独辟蹊径,因而宋人将其与关仝、李成并列,誉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元代汤垕《画鉴》则认为“宋世山水超越唐世者,李成、董源、范宽三人而已”,又谓“董源得山之神气,李成得山之体貌,范宽得山之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为百代师法”,都对范宽的艺术作出很高的评价。据文献所载,宋代师法范宽的画家有黄怀玉、纪真、商训、宁涛等人,南宋的李唐好学范宽,其后又有马远、夏圭等人学习李唐,使得整个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几乎全部出自范宽一系。后人将范宽与李成、董源二人合称优艾设计网_设计“宋三家”,之后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画派”和现代的黄宾虹等大师,都受到范宽画风的影响。

  元朝大书画家赵孟頫称赞范宽的画“真古今绝笔也”,明朝大画家董其昌评价范宽“宋画第一”。但是也有人有不同意见,比如苏轼虽然非常推崇范宽,却觉得其画“微有俗气”,与古代中国文人淡雅风格略有不符

  ------------------------------------------------------------

  黄公望

  黄公望是元代大画家,年轻时做过地方小官,先是任书吏。

  为了领略山川的情韵,他居常熟虞山时,经常观察虞山的朝暮变幻的奇丽景色,得之于心,运之于笔。他的一些山水画素材,就来自于这些山林胜处。他居松江时,观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时终日在山中静坐,废寝忘食。 在他居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富春江北有大岭山,公望晚年曾隐居于此,他以大岭山为师,曾画有《富春大岭图》。 元惠宗至正七年(1437),黄公望准备画一幅富春山全图,此时黄公望已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前后经历三四年的经营,始告完成。此图描写富春江两岸秋景,笔法上取董、巨,又自出新意,多用披麻皴,干笔皴擦,丛树平林多用横点,林峦浑秀,似平而实奇,整个画面,似融有一种仙风道骨之神韵。这便是《富春山居图》。此图经明沈周、文彭、周天球、董其昌、邹之麟等题记。邹之麟在题跋中称此图“笔端变化鼓舞,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明清许多画家都从《富舂山居图》中得到启示,影响深远。

  传世作品,除《富春山居图》外,尚有《溪山雨意图》、《快雪时晴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九珠峰翠图》等。

  ===========================

  马远, 1140年生,1225年逝世,中国南宋画家。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移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光宗、宁宗时任画院待诏。出身绘画世家,曾祖马贲、祖马兴祖、伯马公显、父马世荣、兄马逵等皆为宋代知名画家。马远擅山水、花鸟、人物,其山水师法李唐,多画江浙山水,树木杂卉多用夹笔,用大斧劈皴带水墨画山石,方硬严整;构图取自然山水之一角,山峦雄奇峭拔,或峭峰直上而不见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马远艺术上克承家学而超过了他的先辈,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尤善于在章法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这种"边角之景"其特点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予人以玩味不尽的意趣。

  风格独特,富有诗意。画水能表现出在不同环境气候下的种种形态。其花鸟作品善于在自然环境中描绘花鸟的神情野趣。所画人物,取材广泛,多画佛道、贵族、文人雅士、渔樵、农夫等,闲雅轩昂,神气盎然。马远在当时影响极大,有独步画院之誉,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又与夏圭并称马夏。有《踏歌图》、《水图》、《梅石溪凫图》、《西园雅集图》、《孔丘像》等传世。子马麟,亦善画,宁宗时任画院祗候,擅花鸟、山水等,禀承家学,有《层叠冰绡图》等传世。

  记载中马远的绘画作品数量较多,但流传至今的已屈指可数。重要作品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幅作品《踏歌图》、《水图》、《梅石溪凫图》,及《寒山子像》、《孔丘像》、《石壁看远图》、《高阁听秋图》等一些小幅真品,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华灯侍宴图》,美国纳尔逊博物馆收藏有《西远雅集图》卷,上海博物馆收有三幅:《松下闲吟图》、《倚松图》和《雪屐观梅图》,还有少量作品散落在世界其他 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手中。

  =================================================


earth20011 2021-09-30 07:00

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百科 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历程

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称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就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开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如荆浩、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画领域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代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代及近代续有发展,董其昌及清初“四王”为山水画走向绘画理论及绘画手法的程式化完备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后在20世纪,中国传统山水画在西方绘画的冲击下,发生了新的变革,代表画家如李可染等。

山水画的形成和确立,是魏晋风度的渗透,崇尚自然的必然,文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感知。


jixiangliangu 优艾设计网_设计圈 2021-09-30 07:00

1、晋代 顾恺之《庐山图》

庐山图是东晋顾恺之画作。以艺术形式形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该作品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幅山水画 ,对后世山水画的创作影响极大。

2、隋代 展子虔《游春图》

《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绢本、青绿设色,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

3、五代 董源《潇湘图》

《潇湘图》是五代南唐董源创作的设色绢本山水画,该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潇湘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 ,也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代表性作品之一。

4、五代 荆浩《匡庐图》

五代荆浩匡庐图是中国古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作者荆浩。“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于此。

5、唐代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江帆楼阁图》轴,画游人在江边活动,以细笔勾勒山石轮廓,赋重青绿色,富于装饰性。此画虽今被认定为宋人手笔,但可以反映他的画风。


159****5351 2021-09-30 07:15

董源、范宽、李成、徐熙、沈周等。

1、董源

董源 (934-约 962年 ),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与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

南唐国主李璟以为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

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米芾谓其画“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平林霁色图卷》等。

2、范宽

范宽(950—1032),宋代绘画大师,又名中正,字中立,汉族,陕西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性疏野,嗜酒好道。擅画山水,为山水画“北宋三大家”之一。

初学李成,后感悟“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造化”,遂隐居终南、太华,对景造意,写山真骨,自成一家。其画峰峦浑厚端庄,气势壮阔伟岸,令人有雄奇险峻之感。

用笔强健有力,皴多雨点、豆瓣、钉头,山顶好作密林,常于水边置大石巨岩,屋宇笼染黑色。作雪景亦妙。

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等。

3、李成

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青州),故又称李营丘。

擅画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后师造化,自成一家。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平远寒林,画法简练,气象萧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如卷动的云,后人称为“卷云皴”。

画寒林创“蟹爪”法。对北宋的山水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北宋时期被誉为“古今第一”。存世作品有《读碑窠石图》《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

4、徐熙

徐熙,五代南唐杰出画家,金陵(今南京)人,一说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出身于“江南名族”。生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后在开宝末年(公元975)随李后主归宋,不久病故。

一生未官,郭若虚称他为“江南处士”。沈括说他是“江南布衣”。其性情豪爽旷达,志节高迈,善画花竹林木,蝉蝶草虫,其妙与自然无异。

5、沈周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明代绘画大师,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优艾设计网_电脑技术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

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昖夜 优艾设计网_设计百科 2021-09-30 07:18

线描写意

吴道子供奉内廷,非奉诏不得画,享有极高声誉。据载,天宝年间,唐玄宗忽然想看四川嘉陵江山水的奇异景色,就令吴道子去写真,回来后玄宗问他画幅在何处,他却说“臣无粉本,并记在心”。后令在大同殿作画,吴道子凭借默记心识,嘉陵江三百里山水,一日画毕,与李思训数月之功画的嘉陵江,风格一为工整巧密、金碧辉煌的重彩青绿,一为笔简意远、笔迹磊落的“疏体”水墨,皆能极一时之妙,传为佳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中对他的山水画非常推崇,将他推为山水画在唐代变化的开创者:“吴道玄者,天付劲毫,幼抱神奥,往往于佛寺画壁,纵以怪石崩滩,若可扪酌,又于蜀道写貌山水。由是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

吴道子画像

吴道子的山水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开创了水墨山水和写意的新风,异于当时流行的单线勾勒填色的山水画风。当然,吴道子的这种变革,表现了山水的气势,但对于表现山水的形质来说还是略显简单了一些,气势有余而韵不足,失之过简又乏于色彩表现,且吴到了中年之后主要精力已放在佛道人物画上了,吴道子的山水画多画在墙壁上,少卷轴画,现在则已完全见不到了,但是从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山水画风格。他“恣意于墙壁”、“施笔绝纵”,山水画原有的“细饰犀栉”彻底被消灭,“历历具足”的山水形貌在吴道子的山水中也很难存在了。吴道子赋予山水画以新的生命,这恐怕是吴道子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最大的贡献,他也应当算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第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青绿工笔

李思训、李昭道画像

《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赞李思训“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唐朝名画录》亦说李思训:“与子昭道中舍俱得山水之妙,时人号大李、小李。思训格品高奇,山水绝妙”。《唐朝名画录》和《太平广记》等都记载了李思训和吴道子画嘉陵江三百里的故事,明皇云:“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月之迹,皆极其妙也。”可见李思训和吴道子虽画风不同,但异曲同工,成就皆不凡。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李思训在山水画上的成就是发展了青绿山水精妙臻密、繁华富丽的画风,自成一家。李思训的山水画在题材及艺术风格上都带有明显的贵族色彩,在造景立意上尚未摆脱神仙思想,画中时有神仙故事,依然是“云霞缥缈”。在技法上,多以“勾勒成山”,用大青绿著色,并用螺青苦绿复染,所画树叶多用夹笔,以石绿填缀。在描绘山水形象上,打破了单纯的勾描填色,而以遒劲带有变化的勾勒,表现山石结构,再填以浓厚的青绿重彩,设色富丽堂皇,显示了盛唐艺术“焕烂以求备”的辉煌气象,形成金碧辉映的艺术特色。其笔下青绿山水,虽仍带有较强的装饰性,但较之隋及初唐山水则显得更为自然成熟。李思训作品的艺术特色,可以从保存下来的属于他的流派的作品中见到。李昭道是李思训之子,承袭李家青绿设色的山水画法,张彦远评其“变父之势,妙又过之”。然而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说其笔力“不及思训”。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破墨山水

王维作品充分体现了水墨绘画在唐代的萌芽和发展,代表了唐代山水画的另一种风格。王维于开元九年中进士,后因“安史之乱”被迫接受伪职而遭降官,渐渐无心仕途,晚年隐居陕西“蓝田别墅”,以弹琴、赋诗、奉佛为事。王维是盛唐之际“王孟”诗派的领袖,其山水田园诗,恬淡宁静,清新自然,善于用凝练的诗句写出色彩明丽、情景交融的动人境界,具有清鲜而又含蓄的效果。王维曾深依禅宗,有时“谈玄终日以为乐”,因而他的艺术作品中,也就渗透着一定的佛学思想。如他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都包含了一定的禅机,有一种禅定的境界。更主要的是他不仅能诗善画,而且能够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他的创作给以相互交融,诗画相互渗透,把诗一般的意境鲜明凝炼地收入画面,使画面具有深邃静谧的诗境。故苏东坡对他推崇备至,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画像

王维工草隶,善山水人物,尤以山水出色。《图绘宝鉴》载其“善画,尤精山水”。《唐国史补》亦有“王维画品妙绝,于山水平远尤工”。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云其“笔踪措思,参于造化”、“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他的山水能集众家之妙,“体涉古今”,既有接近李思训青绿山水的一种“笔墨婉丽”、石用小斧辟皴、设色“重深”的作品,亦有“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的作品,还有“笔意清润”或笔力劲爽的“破墨山水”。他最为后人称道的便是这一种“破墨山水”。通过单纯的墨色变化表达朴素平淡的景色和心境。以董其昌为代表的一些文人画家更是抓住王维“笔意清润”的特点,说他“一变勾斫之法”而专长“水墨渲淡”,追其为“南宗画之祖”。史载王维作画不拘泥具体物象,画物不问四时,曾把芭蕉画在雪景中,“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谓之“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这其实是一种浪漫主义倾向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

王维《雪溪图》

王维真迹在唐代就已不多见,张璪在《题王右丞山水障子》中曾经慨叹“右丞今已殁,遗画世间稀”。《宣和画谱》虽载北宋御府藏其作一百二十六幅,除佛像外大多为山庄渔市及雪景山水,但看来真迹亦不会多,能遗传至今的大都不可信。如今有《辋川图》、《江山雪霁图》、《雪溪图》等存世,多为后人摹品或托名之作。


0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最新问答

问答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