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艾设计网

宋代斗茶图是谁画的呢??

优艾设计网_设计模板好请问一下,宋代斗茶图是谁画的呢?
神菇凉 2021-07-27 11:18

斗茶图(元)

  /img/20210331/2021033112052.jpg

  作者赵孟頫(1254—1322年),元代画家。

  该画是茶画中的传神之作,画面上四茶贩在树荫下作“茗战”(斗茶)。人人身边备有茶炉、茶壶、茶碗和茶盏等饮茶用具,轻便的挑担有圆有方,随时随地可烹茶比试。左前一人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意态自若,其身后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壶。作将壶中茶水倾入杯中之态,另两人站立在一旁注视。斗茶者把自制的茶叶拿出来比试。

  品茶读画:《斗茶图》 作者:白春

  宋代对中国茶文化的一大贡献,就是发明了一整套品评鉴别茶之优劣的方法,这就是“斗茶”。斗茶之风的兴起,缘于一个前提条件,即饮茶的方式在宋代有了重大发展,变唐代的煮茶为点茶。唐代人饮茶是将茶饼碾碎直接入茶釜烹煮;而宋代则要把茶叶碾得更细,如粉如沫,再精制成所谓“龙团凤饼”。饮茶时,不再以釜煮茶,而是把精细的茶末用不老不嫩的开水冲点,同时用茶筅用力搅拌(古称“击拂”)以使茶与水完全溶为一体,然后乘热饮用。这就是所谓的“点茶”。好的茶汤要有一层极为细小的白色泡沫浮于盏面,称为“乳聚面”;不好的茶汤点过不久,茶就与水分离开来,称为“云脚散”。为了不使云脚散,茶人必须掌握高超的点茶技巧,使茶与水交融似乳,最好还能“咬盏”,即品酒时常讲的“挂杯”。宋人评茶以白为上,蔡襄<<茶录>>的第一句就是“茶色贵白”。为了衬托茶液之白,宋代才崇尚以青、墨色的磁器为评茶的上品,后人往往只知道宋代以建盏、天目碗为贵,殊不知它们还与茶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

  对斗茶之兴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还有皇家的提倡。宋代的皇帝大都好饮茶,因而贡茶在宋代成为左右全国茶叶生产的主导因素。宋代的贡茶基地在福建建安,有名的“北苑官焙”即生产大小龙团等“名牌产品”的官办茶场就在这里,同时,这里还有大量的“私焙”,也就是民办茶场,总数多达1336家。每年到了新茶上市时节,茶农们竞相比试各自的新茶,评优论劣,争新斗奇。于是,斗茶之风油然兴起。宋代名诗人范仲淹曾有<<斗茶歌>>一首,其中写道:“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形象地描绘了当年民间斗茶的激烈情形。

  如果说范仲淹是以诗歌表现了斗茶的实况,那么,历代画家则是以绘画来为斗茶“写真”。最早表现斗茶的画家,当数上文提到的刘松年以及他的<<茗园赌市图>>。而最著名的则是赵孟頫的<<斗茶图>>。赵孟頫这幅作品所描绘的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斗茶场景:画面上有四个人物,其中前面的两人显然是主角,右面一人手中拿着空碗,口中似有评说;左面一人则一手提茶壶,一手擎茶杯,正欲品饮刚刚点好的茶汤;而后面一人正在注水入杯,似乎正欲参加进来;画中的唯一女子则站在右面那个男人的身后,面前摆着茶炉、水壶等用具,看来象是那男人的“内助”。整个画面结构紧凑,动感鲜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画中的人物并不是高官显贵,而是民间茶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斗茶之风的普及程度。

  赵孟頫本是宋朝的宗室,他在宋亡之后入仕元朝,虽身居高位,但故国之思时时不能忘怀。他的一些画作,描摹的是宋代兴盛一时的事物,为的是曲折地抒发自己对那些一去不复返的人事景物的感怀。有人将这幅<<斗茶图>>也归于此类,我以为是不无道理的。

  说到以“斗茶”为题的绘画作品,有一幅颇为独特的作品是不能避而不谈的,那就是明代画家顾炳摹绘的<<斗茶图>>。

  顾炳字黯然,浙江钱塘人,是明代知名的花鸟画家。他的这幅<<斗茶图>>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它仅见于顾炳所刻绘的一部<<顾氏画谱>>中,而书中又特意注明是从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同名画作上临摹下来的。然而,无论阎的原作还是顾的临本却都湮沦无传。这就为画史留下了一些耐人寻味的谜团:作为唐代初年的画家,阎立本有没有可能绘制这样一幅<<斗茶图>>?“斗茶”这种民间习俗,是否在唐代就已产生并且开始普及?鉴于历代画家都有以自己的或后人的画作假托前代名家的习俗(应称为陋习),那么,这幅<<斗茶图>>会不会也是后人的托优艾设计网_设计圈名之作呢?

  具体说到这幅画作,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画面前排的两个人物,与我们前文说过的赵孟頫的同名画作惊人地相似,无论动作、神态,还是手中提的茶壶、端的茶碗,都如出一辙,而左边男人身后的那个正在斟水的人物,也与赵作形貌略似。这种情况,使人有理由作出一个大胆的推断:顾炳此画,很有可能是从赵孟頫的<<斗茶图>>衍化而来的;而赵作又显然是借鉴了宋代刘松年<<茗园赌市图>>的某些造形特点。至于在他们之前是否还有更早的<<斗茶图>>,那就只能留待发现新的证据了


意二三四 2021-07-27 11:20

宋代饮茶时仍用茶饼,但大多已不再直接烹煮茶叶,称为点茶。点茶时,将已经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然后冲入沸水,略加搅拌后即行饮用。正是在点茶方式的基础上,宋人创造出了一种被称为“斗茶”的饮茶娱乐方式。    

  优艾设计网_设计百科  “斗茶”也称“茗战”,就是比赛茶叶与点茶技艺的高下。斗茶之风始于五代,宋代时极为流行,从文人士大夫直至平民百姓,无不热衷此道。斗茶前先要将茶末碾碎过筛,茶末越细越好,这样入水后才能漂浮起来,也容易产生汤花并聚集起来,从而“尽茶之色”。     

    斗茶的过程分为四步,首先是熁(xié)盏,即预热杯盏。北宋蔡襄(1012—1067)曾说:“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第二步为调膏,即往盏中挑入一定量的茶末,注入少量沸水,调和成浓稠膏状。第三步为点茶,也是斗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即往盏中注入沸水。注水时,要求水自壶嘴中涌出呈柱状,注时连续,一收即止。最后一步为击拂,就是用一种类似小扫帚状的茶筅(xiǎn)搅动茶汤,使之泛起汤花。    

    斗茶的输赢主要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均匀度以及茶盏与茶汤相接处的水痕。汤花均匀、色泽鲜白为上品。汤花长时间紧贴盏壁而不退散,是为上好,称为“咬盏”,而汤花散逸较快,则称“云脚涣乱”。    

    除斗茶外,宋代还流行一种名为“分茶”的茶艺。分茶前,先将茶末煮至一定程度以培养汤花,然后注入茶盏,轻轻搅拌以欣赏茶汤表面变幻莫测的各种汤花。南宋陆游(1125—1210)诗句“矮纸斜行闲作草,睛窗细乳戏分茶”中就提到了分茶这种宋代流行的茶艺。


0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最新问答

问答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