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艾设计网

婚书是谁写的啊??

你好请问,婚书是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百科谁写的啊
简体hjk 优艾设计网_设计LOGO 2021-07-13 16:54

现在还有写婚书的吗?婚书没有法律效应,还是领证吧!


cheng 2021-07-13 16:55

古代婚书的格式和内容范例一

谨遵坤命,选择嫁娶期

1、行嫁利月兹择于 20XX年XX月XX日,全吉。

2、娶送男女客人,忌 X相,大吉

3、上下车轿,面向X方 迎喜神,大吉。

4、安庐坐帐,宜用X屋X间。

5、冠戴面向X方迎贵神,大吉。 坐帐面向X方迎福神,大吉。

6、路逢井、石、庙宇,用花红遮之,大吉。 天地氤氲,咸恒庆会,金玉满堂,长命富贵。

20X年XX月XX日

优艾设计网_设计百科

“送好”不仅是送嫁娶的好日子,而且还要向女方送聘礼。聘礼一般包括红衫、蓝袄面、戒指、坠子、带子等,用红包袱包好,上插柏枝,取“长命百岁”之意。

临清称为“查日子”,新郎确定好迎娶日期后应该正式通知新娘家,附上“迎亲帖”(俗又称“上头帖”),上书新娘衣冠、开面、梳妆、上下轿的方向、时辰等事项。

古代婚书的格式和内容范例二

第一面:婚礼 或谨遵婚礼。

第二面:谨占吉期,择定于20XX年XX月XX日(农历XX月XX日)命几子某某某亲迎。

特达贵府

论新人上轿宜面向X方,迎喜神大吉大利。

论新人下轿宜面向X方,背本命大吉大利。

论新人梳妆上头宜面向X方,迎福神大吉大利。

论新人娶送客忌妨XXX三相避之大吉大利。

论新人拜天地宜X点到X点之内XX吉神值时辰大吉大利。

第三面:天地氤氲 咸恒庆会。

金玉满堂 长命富贵。

第四面:风雨附会。

第五面:金玉满堂。

第六面:长命富贵。

第七面:大德望X翁王老先生亲家大人之禧 阁下。

姻眷弟某某某熏沐顿首叩拜。

第八面:龙凤呈祥 永结良缘。


大明盛世 2021-07-13 16:56

根据上面的需要的填进去,数字要用中文数字。

1、婚书在早年间为手写,多用红纸墨书,其中包括求婚帖、订婚单和结婚单,上面书写着男女双方的生辰,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的名字甚至曾祖父、曾祖母的名字等等。

2、1912年以后,婚书多改用油墨印刷,婚书的质地除了有宣纸以外,还有硬本、绢面、毛边纸等等,有的还涂有金粉。

3、绘制的纹饰出现了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吉祥图案,有的还贴有如今价值不菲的印花优艾设计网_设计圈税票。

4、特别是在1950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废除了包办婚姻,这一时期的婚书中出现了婚姻法的相关条款,新郎新娘的名字也头一次并列在了一起。

5、婚书是婚姻当事人持有并作为证据的最直接、最原始的材料,它为我们展现的婚姻各方之间、婚姻各方与社会道德以及国家法律之间的真实关系,是我们在其他任何史料中难以具体地和系统地领悟到的。

6、从现有资料显示,民间婚书最早起源于唐代。

7、早期的婚书在行文中不乏套语虚词,及至清代这种情况越来越趋简化了,尤其是契约式婚书,往往一开始就直入正题,显示人们对于婚姻从注重形式向更重实质的转变。

8、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化,婚姻关系中也出版现了许多以往不见或少见的现象,凸显了清代婚姻关系中“利”的因素不断膨胀、妇女地位随之低下化的特点。

9、清代婚书种类繁多且真伪羼杂,但从历史的纵向观察,婚书的主要内容与形式还是基本不变的。

10、在我们的人类繁衍的历代的历史中,婚书从无到有,从无文字到有文字,从无法律规定到有法律规定,可以说经历这么一个漫长的过程。

11、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五件婚书中,年代最早的是清咸丰年间的婚书。

12、第二件婚书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推翻清封建王朝统治以后的婚书。

13、那么第三件婚书是1948年解放区的婚书。

14、第四件婚书,是1949年10月1日的婚书。

15、第五件婚书是我们的国家颁布的《婚姻法》以后登记的婚书。


我爱大壮 2021-07-13 16:57

古代结婚的时候婚书就是一张纸,不同于我们现在的结婚证,而他们的婚书上也是较复杂的,要算好两个人的八字,还要签上各种人的名字。

古时候的婚书跟现在的结婚证用途虽然差不多,但是内容可是多多了:一般使用红纸墨书,还包括求婚帖、允婚帖、订婚单和结婚单等等品种,上面要写男女双方的生辰以及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甚至还有父母、祖父母、曾祖母的名字等等。

所谓婚书,现在叫结婚证,是人们结婚时所订立的文书。民间婚书起源于唐代,而后各个朝代均有所变化。但从历史的纵向观察,其主要内容与形式还是基本不变的。从目前发现的资料来看,民国时期的婚书最为美好,其精美的绘画,秀气的书法,浪漫的誓词,无不让人惊叹连连。

“婚书单”是根据出嫁人的八字拟定的。一般在请阴阳先生看日子的同时,就推究明白,抄写出来,作为男女完婚当天的指南,有关行动都要按婚书单上的规定施行。

婚书一般由新郎的父亲书写,将一张大红纸折成若干竖行(以双为宜),以12行写就,暗含“好事成双”、“成双成对”的深刻寓意。如果父亲不在了的话,可以选择不写优艾设计网_设计模板落款,或者只写上母亲的姓名。


成果 2021-07-13 17:02

写的是:

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

1944年8月间,张优艾设计网_设计客爱玲和胡兰成结了婚,是年他38岁,她23岁,没有举行仪式,只写婚书为定,文曰: 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婚书的前两句是张爱玲写的。“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是胡兰成加上去的,不是张爱玲写的,但我想胡兰成确实是深知张爱玲想要什么的,这两句写到了张爱玲的心坎儿上。

1944年胡兰成与张爱玲结婚。胡兰成给张爱玲以“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婚姻承诺,有效期只有四年,最后她称这个男人为“无赖人”。 1947年胡兰成与张爱玲离婚。

胡兰成(1906年2月28日-1981年7月25日),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胡积蕊,小名蕊生,浙江嵊县人,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胡兰成年轻时曾在燕京大学旁听课程,擅长写作,后追随汪精卫,抗日战争时期出任汪伪政权宣传部副部长,因其为汪精卫执笔而被列为著名汉奸。

1940年发表卖国社论《战难,和亦不易》,在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时期鼓吹“和虽不易但也要和”,为汪精卫的卖国行径洗白。

1945年日军战败投降,胡兰成借道香港逃亡日本,晚年旅居台湾开课教书,其文学才能曾影响部分台湾文人,1976年因其汉奸背景被迫离开台湾,1981年7月25日因心脏衰竭死于日本东京。代表作有《今生今世》、《山河岁月》、《禅是一枝花》、《中国文学史话》、《今日何日兮》等。


m77****48 2021-07-13 17:04

婚礼古名“六礼”,即《仪礼士婚礼》疏所说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和亲迎,是婚事进行过程中的六个程式。按照礼经规定,在行六礼之前应先遣媒人通辞,称为“下达”,获得准许後才能依此程式按部就班地进行。六礼各有不同作用,据《艺文类聚》卷四○《礼部下婚》引《郑氏婚礼谒文》采用较通俗的解释说:“纳采,始相与言语,采择可否之时。问名,谓问女名,将归卜之也。纳吉,谓归卜吉,往告之也。纳徵,用束帛,征,成也。请期,谓吉日将,亲迎谓成礼也。”尽管说得不够清楚,但总的看来不过是婚姻之家从初达成协定後不断往来接触,直至婚姻完成的一些名目。且六礼虽始终被列入历代朝廷正礼,在後世看来却并不完全实用,所以有些便不免空存其名,有些却被充实以不同内容,书仪中的通婚书便是其中之一。

通婚书又称通婚函书,在赵守俨先生的文章中曾经有过介绍,并认为颇似後世的庚贴,但对其与古婚姻六礼的关系语焉未详。敦煌书仪中出现的通婚书,其具体样式如P.3442杜友晋《吉凶书仪》所示:

通婚书皆两纸真书,往来并以函封。

月日,名顿首顿首。阔叙既久,倾属良深。孟春犹寒,体履如何?愿馆舍清休。名诸疹少理,言展未即,惟增翘轸。愿敬德厚,谨遣白书不具。姓名顿首顿首。

名白:名第某息某乙,令淑,愿托高媛,谨因姓某官位,敢以礼[请]。姓名白。

相对通婚书,女家也有答婚书与之对应:

月日,名顿首顿首:乖展稍久,倾仰唯积。辱某月日书,用慰延伫。孟春犹寒,体内何如?愿馆舍休宜,名诸疹弊,言叙尚馀,唯增眷仰。愿敬重。谨还白书不具。姓名顿首顿首。

名白:第某女随言之)四德无闻,未闲礼则;承贤某息顾存姻好,不敢敬违。姓名白。

通婚书从内容而言即是求婚书,所说“皆两纸真书,往来并以函封”,据赵和平指出,乃是采用月日在前,一书两纸,每纸都有开头和结尾的复书形式。答婚书亦然,其两纸之分即依上分段所示。赵守俨先生指出,通婚书“一幅是男方家长给女方家长通问候的短函,另附别纸,才是婚礼的主体”;是非常正确的。但之所以这样做却是礼仪格式的要求。据同是杜氏所作的《新定书仪镜》引卢藏用《仪例一卷》说明,“古今书仪皆有单复两体”,但唐朝经过改革,只有“通婚和重丧吊答量留复体”。相对於一书一纸、月日一般放在後面的单书,以真书也即楷书书写、有着函封的婚书采用复体形式显然是为了表示尊敬和郑重。後来吉凶复书的形式越来越少,唐後期婚书仪也常常改用单体,如P.3502晚唐《新集诸家九族尊卑书仪》。但只是去掉两纸中间的尾语和开头,词句略简单一些,基本层次和内容并没有变,这样寒暄和求婚答婚实际也就和到了一起。

婚书往来的措辞自然都要用敬语,而且要用对等的关系。例如通婚书的信封封题写成“郡姓名白书谨谨通某姓位公”两行,其“郡姓名白书”下,还注明“若尊前人,即云某郡官姓名”。前人是指收书人即女方家长,郡指郡望,意思是说,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男方家长不但要称自己的郡望,还要加上官名。这样官族并重,一方面与称对方“姓位公”相当,一方面也表示自己身份配得上对方,给了对方足够的面子。但是答婚书却在封题“某官郡姓名白答谨谨还某姓位公阁下封”的“某官郡姓名白答”下,注明“前人卑不用某官”,这个前人自然是指原来求婚的男方,意思是如果男方家长官小或无官,女方家长不能自署官名,以免显得以势压人。这样的署名方式除了刻意尊重对方外,似乎也暗含著门当户对的意思。

通婚书之所以又称函书是因为有木质的“函”作包装,且其规格很不寻常。P.2646张敖《新集吉凶书仪》称通婚书“切须好纸,谨楷书,紧卷於函中。函用梓木、黄杨木、楠木等为之。函长一尺二寸,函阔一寸二分,函板厚二分,函盖厚三分,函内阔八分”。尺寸有象徵意义的木函盖好後,“即于中心解作三道路子,以五色线缚”。写在面上的“封题函样”是“│谨谨上厶官阁下│全│厶官卫郡姓名封白”,三条竖线大概就代表了五色丝线分割成的三行。其中用了“谨谨上”的最高规格,对对方加以官名阁下敬称,自己也署明官衔郡望。中间有一个“全”字,意义不详,但封题署“全”字者书仪中只见有给皇帝的题表函面、婚书及下面将要提到的纳徵版,其隆重性可知。

通婚书为何要用黄杨木等上好的木质包装并用最高规格的礼函呢?如赵文所说,“通婚书不是议婚,而是婚事既定後的一种形式上的礼节”,其内容虽然似乎尚属求婚性质,但是婚书中都写明是男方的第几子配女方的第几女,且有来有往,有求有报,显然已不存在下达後还被女方拒绝的可能,这样的婚书不会是写在通媒的一开始,而是在谈婚论嫁已经有了一定眉目之後。《唐律书仪》卷一三《户婚律》有“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此条疏议曰:“许嫁女已报婚书者,谓男家致书礼请,女氏答书许启。”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问答可见婚书是被作为双方正式缔结婚姻的凭证和必须遵守的婚约,甚至可以作为法律依据,这样的婚书恐怕是须男女双方慎重保存的。


0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最新问答

问答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