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求戒号条怎么写啊??
马列 2021-06-12 23:12 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问答 十戒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正式戒律。十戒是沙弥(指七至二十岁的男性出家人,华夏俗称小和尚)、沙弥尼(指七至二十岁的女性出家人,华夏俗称小尼姑)必须遵守的十条戒律,比丘(和尚)、比丘尼(尼姑)、式叉摩那(学戒女,即候补尼姑)也应持守。是在五戒之外再加上不涂饰香、不自作亦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五条。 第一戒 保护生命(不杀生) 第二戒 尊重别人的财产(不偷盗) 第三戒 保持贞洁(不邪淫) 第四戒 正念地说话,深入地倾吸(不妄语) 第五戒保护和滋养身心——不饮酒、不吸毒,或者服用其他任何含有毒素的物品(不饮酒) 第六戒 不使用化妆品,不戴珠宝道饰(不着华曼、好香涂身) 第七戒不被世俗的娱乐所束缚(不歌舞观听) 第八戒 不过奢侈的生活(不坐高广大床) 第九戒 素食,不脱离僧团而独食(不非时食) 第十戒不积聚钱财,为个人所用(不手捉金银宝物)
Winnie倩儿 2021-06-12 23:13 沙弥戒按照佛家制度,出家人在接受剃度后,同时就要授沙弥戒,此人便成为“沙弥”。沙弥是梵语,义为勤策男,表示当勤受比丘的策励,息恶行慈的意思。沙弥戒共有十条,前八条与八戒相同,再加上两条出家人的戒律。比丘戒当沙弥年满二十岁时,经剃度师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长老,共同为之授比丘戒,汉地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此人便成为比丘。受比丘戒满五年后,方可以离开剃度师,自己多带带修道。丘尼戒至于女子出家,同样要先随一位比丘尼学习,受沙弥尼戒,沙弥尼戒也是十条。到年满二十岁,受比丘尼戒,比丘尼戒有三优艾设计网_PS交流百四十 条.正式成为比丘尼。出家比丘传戒 “三坛大戒”出家比丘传戒有所谓“三坛大戒”之说,也就是一个出家人一共要经过三次大的传戒。初坛即传授沙弥戒。在三坛戒中,以传沙弥戒时间最长,这是因为刚刚出家的人对寺院规矩和传戒礼仪都很陌生,要花很多时间学习和演练。传沙弥戒的程序在传沙弥戒时,有挂搭、写请启、请引礼师、道喜看单、教习礼仪、贴单、通启二师、请戒开导、查验衣钵、露罪忏悔、下沙弥启、夜礼通宵、传沙弥戒等程序。所谓教习礼仪,是由寺院专门的引礼师教授新出家人佛家礼仪,训练行、住、坐、卧、合掌、顶礼、长跪、持香、拈香、唱赞、搭衣、展具、过堂吃饭等规矩。此外还要演习受沙弥戒过程中的礼节,如站队形、礼谢、迎请等。所谓夜礼通宵,是指在受沙弥戒的前夜.新出家者要通宵礼佛,祈求业障消除,诸佛加被,使得以受沙弥戒。其他的形式,与受五戒等大体相同。传授比丘具足戒二坛是传授比丘具足戒。作为一名出家人,真正出家身份的完成,受具足戒是一种标志。受具足戒的程序相对简单一些。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之多,但都以“四重戒”为根本,所以戒坛上只宣四重戒,其余枝节戒律,命受戒者下坛后学习。传授菩萨戒三坛是传授菩萨戒。佛家认为。菩萨是由于受了菩萨戒而来,而佛都是由菩萨修成的,所以受菩萨戒是养育三世诸佛的摇篮。菩萨戒的内容,即三聚净戒,包括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部分。菩萨戒虽然非常高,但属于大乘法门,包括人与所有生物,凡是发了无上菩提誓愿者,都可以受戒。如果没有传戒师,也允许在佛像前自誓受戒。不过,三坛传戒的菩萨戒还是有一定仪式的。从元代开始,受菩萨戒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在传戒前烧香疤,也就是让受戒者在头项部燃香,或九炷,或三炷,或十二炷,以示终身守戒的决心。有些描写唐代佛教生活的影视作品,那里面的出家人头上都有戒疤,其实这是错误的,烧戒疤只是元、明、清三代才有,唐代时并没有这种仪规,现代中国佛教界也已经废除了烧戒疤的习俗。出家人受戒过程如此复杂。但舍戒却是相当简单的。佛家规定,受比丘戒以后,如果又厌倦了出家人的清苦生活,受不了戒律的约束,只要对任何一个人(不一定是法师)声明,自己愿意舍戒,便可以放弃比丘身份,改变独身的生活。如若不舍戒,不放弃比丘身份,却私自违反戒条,这叫做“破戒”,祝你好运!
王建庆 优艾设计网_设计LOGO 2021-06-12 23:15 楼主 您好~皈依、五戒的话,要看是否有犯七遮罪,如果有犯七遮罪在前,那就必须先忏悔求见好相以后,才能受五戒、乃至菩萨戒,那七遮罪的内涵如下: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杀阿阇梨、杀和尚、破和合僧基本上很难犯到的,我想楼主不太可能犯到,那么要受五戒的话,可以于佛像前自受,或者有得戒体者传戒,跟你说明三皈依五戒的内涵、精神、要旨,就可以了,重点在于:你愿意受,以及你知道皈依持戒的真实义。至于出家的标准,后学就不清楚了,但是可以这么说,在佛法中,真正的出家,是心出家,这也是佛法所重的、所贵的,而不是表相出家而已。那如果有一天,楼主你能亲证那个不在家、不在世间,却又能在世间、家中现红尘的那个,那你就是入不二门、真出家了。
董毅 2021-06-12 23:24 在佛教里面,说“增戒”,往往是指已经受过戒,遇到好的传戒法会时,再次受一遍戒,意义是可以增强自己持戒之心,也可以说增强“戒体”之意。 这种“增戒”一般在家居士比较多见,比如早期受过菩萨戒,许多年后,遇到好的道场有传菩萨戒法会,再次报名受菩萨戒,以增强自己持戒之心。 出家人,受沙弥戒,或受三坛大戒。很少有居士这种增戒,有特殊因缘才会优艾设计网_PS交流再次受戒。
qkoufu5457 2021-06-12 23:32 受戒:佛教徒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接受戒律。简介:1. 受训戒。《汉书·薛宣传》:“长吏莫不喜惧,免冠谢宣归恩受戒者。”《东周列国志》:“却说宣王虽说勤政,也到不得武王丹书受戒,户牖置铭;虽说中兴,也到不得成康时教化大行,重译献雉。” 2. 佛教信徒出家为僧尼,在一定的仪式下接受戒律。 唐 姚合 《赠卢沙弥小师》诗:“年小未受戒,会解如老师。”《五灯会元·鸟窠道林禅师》:“九岁出优艾设计网_设计LOGO家,二十一於荆州果愿寺受戒。”《西游记》第六七回:“既如此说,都是受戒的高僧。” 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二讲:“朱士行,洛阳人,可能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出家受戒的和尚。”
柳栋 2021-06-12 23:32 不妄语戒 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出家人戒律五戒 ﹝出增壹阿含经﹞[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编辑本段五戒配五常五行 ﹝出仁王经疏﹞[一、不杀配仁],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则不杀,故以不杀配仁也。[二、不盗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义],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义则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义也。 [四、不妄语配信],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则不妄语,故以不妄语配信也。 [五、不饮酒配礼],处事有则曰礼,五行之火亦主于礼,礼则防于过失,故以不饮酒配礼也。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与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 。十善: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十善 ﹝出法界次第﹞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引佛经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教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约身、口、意三业分成十种。反之,称为十恶。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业有四种: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两舌、不优艾设计网_PS问答恶口伤人、不说无益绮语;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愚痴。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