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居民楼人脸识别系统:多沦为摆设 居民直言“怕泄露,不安全”?
近两年来,安装在大多数小区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已经成为时尚,现在这些设备面临着沦为摆设或被抛弃的命运。
日前,最高法明确规定,物业不得强制将人脸识别作为进出小区的唯一认证方式。针对此前居民反馈的“未录入人脸信息不允许进入小区门”的问题,该立法为优艾设计网_电脑技术小区场景中人脸识别信息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近日,新浪科技走访了朝阳、海淀等已安装人脸识别系统的社区,发现其实在立法出台之前,大部分社区的人脸识别系统已经接近闲置或等待使用,真正普及落地的速度远没有想象中的迅速。
至于闲散待机的原因,小区物业人员普遍认为小区引入人脸识别设备,可以更准确地识别进出小区的人,使得小区管理方便高效。可惜设备闲置。但居民普遍认为,在社区安装人脸识别设备带来了便利,但如果信息泄露可能会造成严重损害,因此不积极配合。
多地走访:系统看似普及,但使用率低
2017年,随着昌平区鼎秀清溪家园、朝阳区康弘瑞浦社区、顺义区石源北社区成为北京市首批3个智慧社区建设试点项目,北京市智慧社区建设启动。随后几年,智慧安全社区建设和老旧社区改造相继上演,各机构纷纷探索该领域商机。
但是,对于这些已经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的社区来说,他们的显示器目前的价值似乎远远高于实用性。
在北京南湖中原社区,人脸识别门禁设备是去年5月份引进的。但是,有业主爆料,因未能入场被拒。
新浪科技走访发现,目前小区内只有部分小区单位安装了人脸识别门禁设备,但更多用户选择其他开门方式,如密码、二维码等。
小区居民直言,“安装之初,有人反映刷脸进出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不愿意配合。后来社区也做了调整,大家都可以通过其他方式验证开门。”。
南湖中原社区居委会告诉新浪科技,“刷单元楼的脸不是唯一的进入方式,刷卡也可以进入,大部分居民都拿到了门禁卡”。
但是小区门口的人脸识别系统几乎处于闲置状态,系统界面一直处于黑屏闲置状态。
但在新浪科技也去过的王振西北部的青塘湾、海淀的西流屯、沂河山庄的梁家店,这些区域的单元楼内安装的门禁设备目前几乎处于闲置状态。“所有社区单元门白天不上锁,晚上使用的概率极低。”
梁家店社区
刘玺李屯社区
百姓心声:认可便利性、但不放心安全
“目前,人脸识别系统已经安装在我公司的进出口办公楼。现在上班刷脸打卡,却从来没有录入过社区的人脸信息,心里很忐忑。”梁家店社区居民周昊告诉新浪科技。
在他看来,自己的人脸信息在办公楼、超市等场景中被大量摄像头曝光后,可能已经成为其他人脸识别技术平台中的大数据信息。然而,他非常不愿意失去在涉及更多个人隐私的社区和家庭住址场景中的自主权。“毕竟房子是我用钱买的,摄像头安装在门口是不合理的。我说了算。”
当然,在部分业主反对在小区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同时,也认识到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带来的便利。
2020年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查报告显示,在2万名受访者中,60%的人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30%的受访者表示因人脸信息泄露和滥用而遭受隐私或财产损失。即便如此,在便利感知方面,报告显示仍有9种场景平均得分超过80分。
显然,受访者普遍认同人脸识别的便利性,但在接受程度上仍需时间沉淀。
专家解读:人脸信息被泄露风险极高
此前,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看到部分小区修改门禁系统,要求业主扫码上传人脸等信息时,曾与保存人脸信息的相关街道、居委会、物业人员沟通过,但得到的答复是“可能放在物业的局域网内,也可能接入相关部门的系统。”
这种模棱两可的回复使得在老东岩社区引入人脸识别技术存在安全隐患。“人脸识别技术本身不稳定,数据保护需要不断升级,可能会导致小区物业对专项数据维护管理缺乏动力和成本。”劳东燕说。
同样,当一个社区居委会被问及“人脸信息在哪里?”,对方的回答也缺乏方向性,而且对于数据安全策略也没有太多确切的解释。
“事实上,人脸识别现在是一项民用技术,算法是开放的。每个公司都可以调整一些详细的参数来获得自己的模型。”在人工智能行业解决方案专家何静看来,人脸识别技术已经成为基础层技术。越来越多IT能力强的企业可以开发自己的人脸识别系统,但由于这些企业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和意识参差不齐,人脸信息被泄露或非法
交易的风险极高。“人脸信息属于高度敏感的个人信息,唯一辨识度极高,安全风险高、隐患大,一旦泄露很难补救。人们需要加强对自我人脸信息的保护”,何静对新浪科技表示。
7月28日,最高法明确规定物业不得强制将人脸识别作为出入小区的唯一验证方式之后,瞬间引发外界讨论。在小部分讨论者认为将人脸识别引入社区有助于提高社区管理效率的对立面,大多数人员则提及了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显然,在社区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层面,人们让渡安全进而获取便利性的意愿度并不那么高。
或许对于越来越多的小区而言,在引入人脸识别系统之后,用“刷脸”代替“刷卡”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依然需要时间的验证。毕竟,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其产品落地运用,从一开始便饱受外界争议。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