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圩人民日报撰文:我国工业和信息化的宝贵经验?
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信息化是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之一,正在深刻重塑人类社会。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信息通信新技术的新应用广泛普及,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迈出了历史步伐,走上了新的历史道路。
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领导人民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数十年来完成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工业化历史,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我国通过上世纪50年代156个重点工业项目、60年代三线建设布局、70年代两次大规模技术引进,基本建立了独立、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工业管理方式以宏观规制和间接管理为中心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逐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在优化调整中发展壮大的民间经济逐渐从弱到强,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外开放合作深入开展,我们大力引进外商投资,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阔领域的对外开放结构。经过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翻了一番,增加了几十倍以上,高科技制造业取得了很大进步,国际竞争力显着提高。据世界银行统计,按现价美元计算,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值首次超过美国,占全球比重17.6%,居世界第一。根据联合国统计部的数据,截至2016年,中国制造业增值规模达到3兆美元,占世界比例的24.5%。到2018年,这一比重增长到28%以上,工业增值规模首次超过30兆元。这些变化深刻改变了世界制造业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结构。
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和信息通信业的发展进入了从数量扩大到质量提高的新阶段。我们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两大战略为领导,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坚决打好生产能力攻防战,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构建制造业创新体系,布局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积极发展绿色制造,继续推进网络加速费用,增加品种,提高品质,创造品牌专业行动
快速推进工业化的宝贵经验
70年奋进,中国工业化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为人类社会快速推进工业化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做出了贡献。
坚持党的领导,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之路。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将实现工业化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重心,针对不同阶段的形势任务,实施正确的战略措施。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民族和人民要彻底底释放,实现国家工业化,建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式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特点出发。江泽民同志表示,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以工业化推进信息化,走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工业化道路。胡锦涛同志指出,紧紧围绕改变经济发优艾设计网_PS论坛展方式的主线,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的新趋势,积极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必须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国是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强调不能脱离现实,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全球视野和战略视角,全面开辟建设强国和网络强国的伟大旅程。
坚持深化改革,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重视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导作用,发挥集中力量做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和企业家的作用,促进各种制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促进各种企业发挥智慧,发挥各种能力,竞争发展。在改革中,我们采取上下结合、点带面、先易后难的方法,加强顶层设计,为地方、部门、基层等留下探索空间。例如,改革开放初期,市场主体力量弱,政府在培育市场和促进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家集团成长后,政府致力于职能、简单的政治释放权。实践证明,各地区的快速增长离不开政府的有效指导,产业政策的作用功不可没。目前,中国工业通信业的发展正处于转型、结构优良、动力交换的攻势期,要落实各项战略任务,全面深化改革,加强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加快产业政策普及化,采取改革方法、市场工具、法治手段解决问题、新问题。
坚持扩大开放,全面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习近平同志强调,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果断决策,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充分运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加快发展自己。从1979年到2012年,中国货物出口保持了约20%的年平均增长率,迅速成长为世界贸易大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并坚持开放发展,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我国对外开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我们要继续推进开放合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坚持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遵循国际通行规则,持续深化制造业、电信各领域合作交流,推动竞争优势由成本、价格优势为主向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
坚持创新驱动,不断调整优化产业格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坚持学习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科技方针,在1956年实施了首个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了我国急需的无线电技术、核技术等57项重点任务。随着两弹一星试验的成功,第一艘核潜艇下海和大庆油田、三线钢铁基地建设,中国科技创新成果在防卫工业中大放异彩,在民间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紧紧扭转创新这一制胜法宝,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共同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产业发展动力逐渐向技术进步主导转变。现在我国工业大而不强,基础能力弱的问题仍然突出,重要的核心技术受到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改变,产业还处于世界价值链的低端,高技术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坚定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加大投入,加快成果转化,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领先发展。
坚持融合发展,抓住信息革命的重大机遇。信息化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以工业化推进信息化,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深刻改变了工业发展的面貌结构,还实现了世界网络大国的地位。据估计,到2018年底,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兆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3。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中国现代化与西方发达国家大不相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依次发展,发展到现在的水平需要200多年。我们后来居住,恢复失去的200年,决定了中国的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重叠发展。面向未来,我们要牢牢把握数字化、互联网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发挥制造大国和互联网大国的优势,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驱动引领,加快实现制造业质量转型、效率转型、动力转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培育强大的国内市场。习近平同志指出,让人们过上美好的生活是我们所有工作的起点和落脚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不断实现良好、维护、发展最广泛的人民根本利益,发展为人民、发展依赖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经过多年快速发展,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焕然一新。实践充分证明,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需求变化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升级,以供给变革不断催生新的需求,我国的产业升级才得以持续推进,巨大的市场潜力才得到充分挖掘。在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提出的新要求,坚持以供应方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大力解决问题,加快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求、优质高效多样化产业供应新体系的建设,扩大优质产品和服务供应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