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一些青少年沉迷网络短视频 家长应担起责任?
网络短视频行业蓬勃发展,应重视青少年不同程度的沉迷问题
不要让孩子的时间这样流失
数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共青团中央、腾讯公司、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体研究等图像来源:人民日报
前几天,国家网络通信指导组织了颤音速手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平台短片为什么会引起青少年不同程度的沉迷?新上线的防沉迷系统效果如何?各方应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共同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记者最近调查了相关问题。
-编辑
听到快乐的海草舞,住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的王萍一点也不高兴。她的女儿上小学三年级,以前偶尔放学后和假日看短片,主要是放松消遣,听歌,看搞笑短剧,学习创造性的手工作业。起初,王萍没有把孩子的短片放在心上,鼓励孩子跟着短片跳海草舞……
不久,王萍发现女儿在短片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班主任也反映了孩子上课时经常和同学们讨论短片的话题,影响了学业。王萍也注意到,一些短片内容不适合10岁左右的小学生。她开始担心女儿陷入短片迷恋,无法摆脱。
缺乏时间管理观念和自我约束意识,一些青少年陷入短片迷恋
短片现在的热情,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表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中国短片用户规模达到6.48亿,用户使用率达到78.2%,去年下半年用户规模增长率达到9.1%,最近发表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19春季报告》显示,2019年3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36%去年5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开始的调查显示,20%的青少年几乎总是看短片,每天看几次的比例也接近10%。
在即时性强的短视频平台上,内容传播具有瞬间爆发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院青少年和社会问题室副主任田丰认为,短片多采用用用户生产内容模式,每个用户都有权发表内容,因此完全超过了传统专业生产内容模式下的行业和企业监督范围。这种传播几乎没有限制,爆炸力、示范效果惊人,对于还没有完全区分是非能力的未成年人来说,影响更大。田丰说。
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创意媒体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梦霖看来,短片满足了许多青少年的好奇心,非常符合注意力规律,不到几秒钟就会出现亮点。一些短视频APP往往具有非常流畅的用户体验,只要上下划线,就可以切换内容,另外根据算法,根据用户的喜好推送相应的内容。对于缺乏时间管理观念和自我约束意识的未成年人来说,时间很容易在不经意间流逝。青少年阶段是模仿和广泛吸收各种信息的时期,容易被不良信息误解。王萍说:即使内容没问题,每天拿着手机看,视力也会受到影响。北京一所小学的班主任对记者说,少数学生长时间阅读短片,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孩子上课不听讲,对短视频内容却如数家珍,语文课组词造句,网络流行语脱口而出。”
“当短视频成为一种在未成年人中广泛传播的文化元素时,就具备了准公共产品的属性。田丰认为,对于这样的准公共产品,社会各方面都应该承担责任,推进未成年人保护的多中心管理。
防沉迷系统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技术漏洞和监督盲区
对于网络短片引起青少年不同程度的沉迷问题,国家网络通信最近指导颤音速手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平台本次在线试运行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内置在短视频应用程序中,用户每天首次启动应用程序时,系统提示弹出窗口,引导家长和青少年选择青少年模式。进入该模式后,用户的使用时间限制、服务功能限制、在线时间限制,只能访问青少年专用内容池。
“快手”科技副总裁、执行总编辑刘洋表示,开展青少年防沉迷工作是短视频平台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此次推出的青少年模式整合了产品端一年来在青少年保护方面积累的成果。速手目前设立了300多名未成年人内容专业审查队伍,建立了多带带的未成年人审查标准和紧急机制,实施了24小时轮流制,严格过滤了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内容。
颤音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本次在线青少年模式与以前的时间锁功能和监护人控制模式相比,在使用时间上受到更严格的限制,扩大了青少年模式下内容的数量水平和丰富性,增加了科学普及、智育、休闲等内容。
现有的防沉迷系统和内容库可以优化和整合青少年在短视频平台上接触的内容,尤其是屏蔽对身心健康不利的内容。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和网络空间的管理也起着良好的示范作用。田丰说。
防沉迷系统上线后,王萍首先催促女儿使用。她最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交流近看短片的时间确实减少了。王萍长舒一口气。
但是,防沉迷系统对于不服从的熊孩子来说,还是无法防止的。
另一方面,现在只有一些大型短视频平台在线防止着迷系统,青少年如果不寻找内容库以外的视频,就可以搜索小型短视频平台。从技术上看,这并不难实现,超出了现有的监督范围。田丰说。
另一方面,已经上线的防沉迷系统,只是针对少数情况建立了主动触发机制——可通过地理位置判定、用户行为分析等技术手段,筛选甄别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用户,然后自动切换到青少年模式;但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基本上都是通过手动激活方式开启该系统,并不是默认设置。刘梦飞结合自己的实地调查分析说:入口问题没有解决,玩手机的青少年接通电源后,不活跃,不选择防止沉迷的模式,家长和老师在看不见的情况下也没办法。
国家网络通信今年6月在全国主要网络短视频平台上全面推进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形成统一的行业规范,行业专家呼吁完善现有防沉迷系统功能,找到监督死角,堵塞技术漏洞。
提高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指导合作
与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更加复杂。一位家长反映,现在孩子们将在更长的时间内搜索解读青少年模式的方法,有时他们会向爷爷奶奶寻求帮助另一个新号码。
单凭系统设置,很难彻底消除青少年对短视频的依赖。田丰认为,短片和各种网络娱乐方式,已经伴随着现代青少年的成长,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任何技术手段,如果没有社会手段的辅助,就很难消除这种行为习惯,所以社会、监护人、平台几方必须协助战斗,负责。
首先,家长应承担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现在,让孩子尽量使用防沉迷系统,从长远来看,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孩子交流,提高孩子的识别和屏蔽不良视频内容的能力。北京一家网络医疗公司的负责人李先生认为,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短片,与监护人的不正当示范也有很大关系。大人每天都刷短片,孩子一定有学样。
其次,从家庭到学校,要培养孩子管理时间的能力。信任孩子,把管理时间的主导权还给孩子。”刘梦霏说,不久前她在北京一所小学为四年级的学生组织了一场时间管理游戏,这些学生只需20分钟左右就能形成时间管理的观念,合理规划时间。发生沉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孩子们平时生活在大人规定的时间范围内,什么时候做什么,中规中矩,孩子们自己控制、管理时间的机会很少,缺乏时间管理观念和自我约束意识。她建议家庭、学校增加时间管理教育,短视频平台强化时间提示,例如把时间戳放在显眼的位置,培养青少年的时间管理观念。
另外,规范短视频行业的发展,抑制野蛮的成长。一些短视频平台利用大数据算法,有目的地投入容易引起青少年过度依赖的内容,必须坚决整顿。田丰认为,短视频平台应引导未成年人看到更多更好的内容,增益身心健康。
防止沉迷的治本策略是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田丰表示,应在法律和政策水平上推进网络素养教育进入学校、上课,成为青少年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刘梦飞建议各种网络平台设置网络素养教育内容,提高宣传力,采用任务激励等游戏设置,调动未成年用户学习的主导性。这是完善网络管理长期机制的重要方面。刘梦飞说。
本报记者,谷业凯
《人民日报》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