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原始的动物?
舒航 2021-04-14 03:51 五亿年的进化史 地球在最初的10亿年中可能没有生命。据科学家推断,生命是由大气中的化学元素,从闪电之类的自然现象中获得能量,偶然将元素结合起来,于是产生了最简单的生物分子形式--氨基酸和核酸。现在找到的最早化石是出现在南非的细菌球状和杆状结构化石,现已确定这是35亿年前的化石。但根据对化石的科学测算,最早、最原始的藻类和微生物大约生长在5亿至6亿年以前。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最早期动物化石,都是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化石。从化石观察这些动物的身体结构,已相当精巧和完善。如一些古代的贝壳化石,曾被早期的博物学家认为是蛇和龙的遗骸。而事实上它是无脊椎动物贝壳的普通化石。这些生物直径从1.3厘米到108厘米以上不等。它们在大约6000万年以前已经灭绝。 后来,大约在4.5亿年前形成的岩石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生物残骸,这种生物是现在已经灭绝的三叶虫。那时,统治海洋的是这种像虾样的动物。 在那古老的年代,三叶虫是生活得最成功的动物。它可以在水面上游来游去,也可以在海底的泥沙里钻来钻去,很适应它所生存的那个时代的世界。它有成群的子孙,其中有一些又进化成为新的物种。 在2亿年以前,三叶虫还是动物界之王,但是后来全灭绝了。而有一种三叶虫已经进化成为水蝎,后来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可同时在淡水溪流的泥底里,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动物,叫做甲胄鱼,它们戴盔披甲,是原始的脊椎动物。 过了7500万年,有一种甲胄鱼又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变成了差不多是真正的鱼类。它们有一根真正的脊梁骨,一副支持全身肌肉的骨骼;嘴巴可以开合;它们有腹,还有一条强有力的尾巴;身体也增大了。身上的这些装备,给了这种鱼两个重要的功能:运动和自卫。 它们不再呆在池塘底的淤泥里,可以到处游来游去,看到吃的东西就可张口吞下。它们靠鱼腹和尾巴便于在水里行动,可以更快地避开敌害。这样,虽然失去了甲胄鱼的那副盔甲,可是比甲胄鱼更安全了。 这些鱼不断地发展,不久,它们的子孙有一部分成群结队地迁移到海洋里去了。到那时,鱼的种类越来越多,并占据了地球上的全部水域,成了鱼的世纪。 在鱼的世纪里有两类重要的鱼。一类是用鳃在水中呼吸的,如鲨鱼等。另一类却长出了肺,如现已灭绝的总鳍鱼。 鱼也长肺?初听起来好像很奇怪。肺是从空气中吸取氧的器官,鱼是生活在水里的,它们是靠鳃来取得溶解在水里的氧气的,长个肺出来似乎不符合"自然选择"规律。 实际并非如此。在非洲和澳洲,现在还有活着的长肺的鱼。它们叫肺鱼,生活在小河和池塘里,河水和池水干涸时,它们就躺在淤泥里,靠它们的肺来呼吸。 幸好那时的总鳍鱼除了鳃又有肺,否则,我们人类祖先就没有了。 在过去鱼占统治地位的世纪中,每当发生干旱时,就会有成千上万没有长肺的鱼死去,而那时可怕的干旱是经常发生的,这类鱼就逐渐消亡了,而只有长肺的鱼才能较适应那时候的环境,继续生存下去。 随着时间推移,气候变化,干旱不再经常发生,溶解在水里的氧气又足够供给鱼类通过鳃来呼吸了。于是有些鱼的肺变成了一个装空气的囊,叫做鳔。鳔里装多少空气是可以调节的,这样有利于鱼在水里浮上沉下。 大约在3.65亿年以前,有些长肺的总鳍鱼上了陆地,总鳍鱼的鳍游泳能力不强,内部的骨骼和两栖动物的蛙类等的腿内骨骼有相似之处,它的成对的胸鳍和腹鳍,就是陆地上动物腿的前身。 爬上岸来的总鳍鱼,逐步进化成为陆地上的动物。那就是原始的两栖类动物。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水中脊椎动物都能登陆,总鳍鱼具备了登陆条件,它们有肺,还长有和腿差不多的肉质鳍。 第一批由总鳍鱼进化而来的原始两栖动物,生活并不容易。它们要承受比水中浮力大好几倍的地球引力。同时,这些陆地上的新客并不能完全脱离水面生存。生殖时,要到水中去产卵。幼小时往往在水中生活,吃水中的小虫和小鱼。 又经过了几千万年之后,有些古代的两栖动物也灭绝了,只在地球的温带地方,留下了它们的后裔,主要是青蛙、癫哈摸蟆和蝾螈之类。这时,遗传的突变和自然选择再一次创造了进化的奇迹,有些两栖动物生下的卵,外面包有一层皮质硬壳,这就比鱼类和其他大多数两栖动物的卵保护得更完善了,并且它们还可离开水生殖,进化了的卵是在体内受精的,不受干旱和来自陆地各种危险的影响。从这种两栖动物进化而来的动物,就称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能脱离河流到陆上生活,陆地开始了"爬行动物时代",大地第一次被脊椎动物广泛占据。在那广阔的森林中,爬行类动物繁盛起来了,种类越来越多。有的长了较长的腿,适宜在陆地生活;有的则完全失去了腿,长得像蛇一样;有的腿又变成了像鱼腹的鳍状肢,表明它们又重新回到了水里;有的长了翅膀,向天空飞去……它们不断地分化成许多种类的爬行动物,其中有一类变成今天的龟类,另有一类演变为哺乳动物,还有一类变成现代的蛇和蚯蚓。但最为突出、最多样化的一类是分化为鳄鱼和最大但并非最长寿的恐龙及鸟类。 恐龙,就像它的名字那样令人恐怖,它是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恐龙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儿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但它们缺乏随机应变的本领,在突然变化的环境面前,不可一世的恐龙最终还是灭绝了。现在只能看到它们的化石。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正在不断地研究。 巨大的恐龙是灭绝了,但并非所有的爬行动物都灭绝了。一些身体小的爬行动物进化成为现在的蛇、蜥蜴和乌龟之类,而另一类小型的恐龙,则进化为鸟类的祖先。 在恐龙称霸的年代里,有一些从最初的爬行类发展出来的小动物,开始活跃起来。它们只有老鼠那么大。它们与自己的祖先爬行动物相比,有两个不同的特点:第一,它们遍身长毛;第二,它们的血是温热的。而在这之前,大多数脊椎动物优艾设计网_PS百科的血液不能保持一定的温度。所以人们称那些长毛的热血动物为恒温动物。在恐龙灭绝后,这些新兴起的动物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它们就是最古老的哺乳类动物。 哺乳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称为单孔目动物,如鸭嘴兽。它们的乳腺并不像哺乳动物那样,集中起来成为一个产乳器官。它们的乳液是从腹部的许多毛孔形的小孔中渗出来的,然后给它们的幼儿舔食。同样,它们的生殖方式也较其他哺乳类的动物原始,它们是卵生生殖,而不是胎生。 随着哺乳类动物的进化,这类动物的脑子和感觉器官发达起来,大多数哺乳动物传种接代的生殖方式很有效。不像爬行动物那样下蛋式的卵生生殖,而是让胎儿留在母亲身体里,由母亲供给它营养,这就称为胎生。 哺乳类动物一直到爬行动物的全盛期过后,才明显地繁衍开来。在此后的3000万年间,像爬行动物当初的发展一样,是"爆炸性"的。从早期的原始哺乳动物种类中,产生了今天众多的各类哺乳动物。 在散布于整个地球的这一庞大的阵列中,有一种很小的吃昆虫的、栖居树上的动物,它们对未来发生的进化历程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是灵长目动物的直接祖先。而灵长目的一些分支,后来经过进化成了猴类、猿类和人类。这种迅速进化的小动物不比松鼠大多少。古狐猴是在美国怀俄明州的化石中发现的,距今已有5800万年历史,它代表了灵长目动物进化的一个早期阶段。这一阶段介于树鼬和猴类之间,它身体较小,披毛,很活跃,是一种食水果和昆虫的树栖动物。从它的各种身体特征来看,这应是现代狐猴的祖先。这种古狐猴的一些后代进而演变成现代猿,例如大猩猩、长臂猿及黑猩猩。同时,另有少数的古狐猴选择了另一条进化途径,它们从树上下来,到地面上搜寻食物,使食物品种更趋多样化。它们在这条进化路线上;慢慢地向人类演变…… 以上这段5亿年的进化史,除了无脊椎动物到鱼类这一阶段尚属假设之外,其他各主要阶段的生物现在都有无可辩驳的化石存在。正如达尔文所说的那样,生命的发展犹如一棵树的成长。借助化石,地球历史中最近5亿年的生命发展全能看得了如指掌。从最初的原始有机体发展到人类的祖先,这一段悠久年代中,有那么多动物生生死死,凭着它们那无可争论的残骸--化石,进化论得到了充分的证实。现在只剩有关人类出现的最终证据,仍待探索。希
张寅 2021-04-14 03:53 最早的碳素与其他结合形成氨基酸〔碱基〕,氨基酸一起成为蛋白质〔dna〕,,蛋白质与dna结合,最早的生命出现,显然,是极其简单构造的生物,然后分支进化为形形色色的,如植物动物〔水生〕等等。水生动物遭遇潮汐,搁浅到浅滩上,少数活了下来,繁殖,进化为各种陆生生物。陆生进化到类人猿,类人猿大脑变大进化到原始人,原始人大脑继续变大进化为人类〔与环境斗争导致脑运用增强,所以大脑必须变大〕。 地球形成初期,脱气作用导致地球表面以H2O,CO2为主,后期地球温优艾设计网_设计LOGO度下降,一场几百万年的大雨外加彗星的不断撞击,于38亿年前形成
李文帅 2021-04-14 03:55 冷血动物,是除了哺优艾设计网_PS论坛乳类和鸟类的动物,体内没有自身调节体温的机制,仅能靠自身行为来调节体热的散发或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来提高自身的体温。热血动物,又叫恒温动物,因为体温调节机制比较完善,其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例如绝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区别的话就是体温恒不恒定吧,或者说有没有体温调节机制
张龙 2021-04-14 04:02 蚂蚁,平常而渺小,在人们的心目中,历来是最微不足道的东西。其实蚂蚁是地球上出现最早历史最长的动物如今恐龙灭绝了,而蚂蚁却繁衍至今。在西西里岛发掘的琥珀里,竟然发现4500万年前的蚂蚁尸体。 那些热带蚂蚁被完整地包裹在琥珀里,须毛毕现头角峥嵘,完美无缺地保存至今。 原来是当树脂滴下的时候,正好有蚂蚁经过,于是这种黏稠液体就把蚂蚁黏住,并逐渐包裹起来,活活地封闭进去,现在已成为极为重要的古代生物标本了。 然而,近代考古学证明,蚂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亿年以前。那时中亚的平原和沼泽地带就有了原始的蚂蚁,以后随着地壳变动,气候和食物的变化,蚂蚁也逐渐进化,开始向陆地群居生活,能集体供养繁殖力极强的“蚁后”,蚂蚁还进行食物交换,并且腿部长出一个有坚硬装甲的节瘤等等,大约在1亿年前蚂蚁的这些特征就形成了。将近7000万年前,就发展成400多种蚂蚁。蚂蚁的分布和大陆海洋迁移有密切关系,蚂蚁的根据地是欧亚大陆,在侏罗纪后期和白纪前期,许多大陆和大陆桥出现了,通过阿拉伯大陆桥,蚂蚁散布到了非洲,通过阿拉斯加大陆桥,蚂蚁到了美洲,一直到达南美洲南端。 蚂蚁是世界上三大社会性昆虫之一,目前在地球上,已知的蚂蚁就有260属、15000多种,大概除南北极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论坛的冰天雪地外,有土壤层都有它的足迹,在热带森林中,每一英亩的土地中大约栖息有几百万只蚂蚁,蚂蚁的数量在上百万种陆生物中是首屈一指的,他的总量远远超过各种陆地脊椎动物数量的总和。 已故的英国生态学家威廉斯教授曾经估计过,地球上大约生活着100亿亿只昆虫,如果保守一点估计,其中1%是蚂蚁的话,那蚂蚁也有1亿亿之多,他们总量也要超过20亿吨,约占陆地动物生物量的10%,因此蚂蚁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一种动物,多得像茫茫无限的沙漠中的砂粒。蚂蚁还是与人类生产有密切关系的动物,甚至是人类生存所必需,人类应重视它、研究它,并且普及关于它的知识,使它更好地被利用,为人类未来生活增添绚丽的色彩。
郑树文 优艾设计网_设计客 2021-04-14 04:02 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yi)又称桃花鱼,是地球上最低等级生物,桃花水母是一种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腔肠动物,距今已有6.5亿年,出现时间比恐龙早几亿年,被喻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其本身独有的基因对现代基因工程研究有重要意义。桃花水母对生存环境有极高的要求,水质不能有任何污染,活体罕见,极难制成标本,被国家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更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张寅 2021-04-14 04:05
现今世界上哺乳动物共有3大类群:单孔类、有袋类和有胎盘类。其中与爬行动物相关联的是珍贵的、有“活化石”之称的单孔类,仅存的代表有鸭嘴兽和针鼹。它们虽属于哺乳动物,却同爬行动物一样是卵生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百科的,生殖、排泄都通过唯一的“泄殖腔”,故称单孔类。此外,它们的四肢壮健,向外侧延伸,行走匍匐前进,腹部常着地面,样子很像爬行动物。这反映了哺乳动物的特征,如有乳腺,以乳汁哺育幼兽,体表有毛。所以说,鸭嘴兽和针鼹是最原始的哺乳动物。
鸭嘴兽是澳大利亚的特产动物,这种动物全身密布深褐色的短毛,以往捕杀取其皮毛,现在受法律保护。它的嘴巴的外形极似鸭嘴,故名鸭嘴兽,但是它的嘴却非常柔软且具有弹性,并密布着神经感受器,因而触觉异常灵敏。前后肢的各趾上均有爪,趾间有蹼,游泳时作“桨”用;其尾巴扁平而宽,几乎为体宽的2/3,游泳时当“舵”用。鸭嘴兽生活在没有污染的溪流和湖泊中,
所以可作为一种监测环境的“指示动物”。它常在晨昏时啄食甲壳动物、蚯蚓、蛙类和水生昆虫,其他时间在洞穴里休息。
在动物学里,鸭嘴兽是单孔类动物,属于厚兽亚纲目温血卵生哺乳动物。所谓单孔类动物,是指处于爬虫类动物与哺乳类动物中间的一种动物。它虽比爬虫类动物进步,但尚未进化到哺乳类动物。两者相同之处在于都用肺呼吸,身上长毛,且是热血,因此保留了爬虫类动物的重要特性。
通常哺乳动物都是胎生幼子,而单孔类动物却是卵生幼子。这种动物的奇异繁殖方式是,雌兽产卵并自己孵化,并以母乳哺育幼儿。幼兽在母体育儿袋内长至能独立生活时离开母体。
鸭嘴兽的嘴为软唇,内脏肠和尿殖管共同开口于泄殖腔,并用一个共同的孔通向体外。它的体温比一般哺乳动物低。这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是一个特殊现象。
凡见过鸭嘴兽的人都说它长得实在太怪异了。当初英国移民进入澳大利亚发现鸭嘴兽时,惊呼其为“不可思议的动物”。鸭嘴兽长约40厘米,全身裹着柔软褐色的浓密短毛,脑颅与针鼹相比,较小,大脑呈半球状,光滑无回。四肢很短,五趾具钩爪,趾间有薄膜似的蹼,酷似鸭足,在行走或挖掘时,蹼反方向褶于掌部。吻部扁平,形似鸭嘴,嘴内有宽的角质牙龈,但没有牙齿,尾大而扁平,占体长的1/4,在水里游泳时起着舵的作用。
雄性鸭嘴兽后足有刺,内存毒汁,喷出可伤人,几乎与蛇毒相近,人若受毒距刺伤,即引起剧痛,以至数月才能恢复。这是它的“护身符”。鸭嘴兽为水陆两栖动物,平时喜穴居水畔,在水中时眼、耳、鼻均紧闭,仅凭知觉用扁软的“鸭嘴”觅食贝类。其食量很大,每天所消耗食物与自身体重相等。
母体虽然也分泌乳汁哺育幼仔成长,但却不是胎生而是卵生。即由母体产卵,像鸟类一样靠母体的温度孵化。母体没有乳房和乳头,在腹部两侧分泌乳汁,幼仔就伏在母兽腹部上舔食。
幼体有齿,但成体牙床无齿,而由能不断生长的角质板所代替,板的前方咬合面形成许多隆起的横脊,用以压碎贝类、螺类等软体动物的贝壳,或剁碎其它食物,后方角质板呈平面状,与板相对的扁平小舌有辅助的“咀嚼”作用。
澳大利亚的鸭嘴兽是澳大利亚特有的非常特殊乳汁单孔目动物。它的嘴和脚象鸭子,尾部象海狸,是世界上仅有的三种生蛋的哺乳动物之一(另两种是刺猬),鸭嘴兽没有奶头,但在肚子上有一小袋,内分泌乳汁,小鸭嘴兽靠添乳汁长大。
成年鸭嘴兽长度有40-50公分,重量母的在700-1600克之间,公的在1000-2400克之间。
鸭嘴兽生长在河,溪的岸边,它的大多时间都在水里,它的皮毛有油脂能保持它身体在较冷的水中仍保持温暖。在水中游泳时它是闭着眼的,靠电信号及其触觉敏感的鸭嘴寻找在河床底的食物。它以软体虫及小鱼虾为食。
鸭嘴兽生殖是在它的岸边所挖的长隧道内进行的。她一次可最多生三个蛋。六个月后的小鸭嘴兽就得学会独立生活,自己到河床底觅食了。
鸭嘴兽在水中追逐交尾,卵似乌龟蛋状。小鸭嘴兽孵化出世后,靠母乳喂养4个月方能自己外出觅食。鸭嘴兽的生物钟是颠倒的,它们惯于白天睡觉,夜晚活动。
鸭嘴兽能潜泳,常把窝建造在沼泽或河流的岸边,洞口开在水下,包括山涧、死水或污浊的河流,湖泊和池塘。它在岸上挖洞作为隐蔽所,洞穴与毗连的水域相通。它是水底觅食者,取食时潜入水底,每次大约有一分钟潜水期,用嘴探索泥里的贝类、蠕虫及甲壳类小动物以及昆虫幼虫和其他多种动物性食物和一些植物。鸭嘴兽分布在澳大利亚南部及塔斯马尼亚岛,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是形成高等哺乳动物的进化环节,在动物进化上有很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冬季不活动或冬眠。雌兽挖相当于16米长的涧穴,将卵产于用湿水草筑成的巢内,每产产卵,有时3卵。卵比麻雀卵还小,彼此粘在一起。孵卵期洞口堵塞,孵出的幼兽发育很不完全,鸭嘴兽既无育儿袋也无乳头,成束的乳腺直接开口于腹部乳腺区。幼兽用能伸缩的舌头服食乳区的乳汁,哺乳期大约五个月。
鸭嘴兽在学术上有重要意义,历经亿万年,既未灭绝,也无多少进化,始终在“过渡阶段”徘徊,真是奇特又奥妙,充满了神秘感。这种全世界唯有澳大利亚独产的动物,但因追求标本和珍贵毛皮,多年滥捕而使种群严重衰落,曾一度面临绝灭的危险。由于其特殊性和稀少,已列为国际保护动物。澳大利亚政府己制定保护法规。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