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艾设计网

高山流水下一句是什么呢??

你好优艾设计网_PS交流请问一下,高山流水下一句是什么呢??
张安庆 2021-04-13 21:34

下一句是:明山秀水喜相逢。

一、出处:

故事出自《 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琴曲《 高山流水》即为俞伯牙的代表作之一。

二、伯牙简介:

全名是俞伯牙,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列子》与《荀子》、《史书》、《琴操》等书中均为“伯牙”。

三、钟子期简介: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优艾设计网_设计百科、拿板斧的樵夫。

四、相关景点:

高山流水亭:泰山经石峪有一座高山流水亭,传说是伯牙抚琴的地方。此地风景恰切得诠释了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大神韵。概因此附会于伯牙与钟子期知音的故事。

古琴台: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西麓, 月湖东畔,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琴师 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怀,山上的樵夫钟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视子期为知己。几年以后,伯牙又路过龟山,得知子期已经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此筑台以纪念。


张安庆 2021-04-13 21:38

优艾设计网_设计模板 “高山流水遇知音”没有下一句。它出自宋代张孝祥的《丑奴儿》

原诗如下:

丑奴儿

朝代:宋代

作者:张孝祥

玉节珠幢出翰林。诗书谋帅眷方深。威声虎啸复龙吟。

我是先生门下士,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


惠柏林 优艾设计网_设计模板 2021-04-13 21:39

高山流水遇知音,知音不在谁堪听?焦尾声断斜阳里,寻遍人间已无琴?或者是:阳春白雪觅蹊径,高山流水遇知音.


杨剑渝 2021-04-13 21:45

优艾设计网_平面设计

下一句是:知音不在谁堪听?

出自:琴曲《高山流水》作者:俞伯牙。内容:高山流水觅知音,知音不在谁堪听?焦尾声断斜阳里,寻遍人间已无琴。

白话释义:演奏一曲高山流水寻觅知音,知音不在谁人可以听懂自己乐曲里所表达的情感呢?斜阳余晖下,焦尾琴弦断音绝,寻遍人间再也不复见。


严雪琴 2021-04-13 21:57

高山流水是一个典故,也是一个成语。一般把它与“得遇知音”连在一起。准确的说,“高山流水”只是个单个的成语或者典故,不存在下一句的。 高山流水 gāo shān liú shuǐ 〖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示例〗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操便知其为文王。~,得遇知音优艾设计网_设计模板。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祝你愉快!!


高惠敏 2021-04-13 21:59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要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有别、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赏析

辛弃疾自青少年时代起,就饱经战乱之苦,立志抗金,恢复中原,他的词也以激越豪放而著称。但是在这首《水龙吟》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却引归耕隐居的陶渊明为“知己”,未免有点消极。之所以如此,与他的遭际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学者考证,此词约作于公元1194年(光宗绍熙五年),那年辛弃疾已经五十五岁,秋天又被罢官,于是感伤世事人生,不免慨叹。

此词上片开头就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句法就有点特别。陶渊明与作者,本来志趣不同,性格各异,而作者却说他们已有了神交,并在梦中见过面了。这对一般读者来说,不能不感到突兀、惊诧,从而也就有可能构成一个强烈的印象,令人玩味。“老来”二字是特指,说明作者驱驰战马、奔波疆场或是筹划抗金、收复故土的年轻时代,与脱离尘嚣、回归自然的陶渊明是无缘的,而只有在他受到压抑与排斥,壮志难酬的老年时代,才有机会“相识渊明”。这个开头,对读者来说既有些突然,又让人感到十分自然。而作者也以平静的语气叙述,益发显得深沉。接下去的“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三句,直接抒写作者心中的沉痛心情。心头之恨是如此沉重,竟使得作者酒也不饮,歌也不唱。这是为什么?作者作了回答:一个白发老翁怎能在西风萧瑟中为五斗米折腰!但是,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个。

词的下片紧随前文,并作了更深入的回答:悔恨东山再起!先讲陶渊优艾设计网_设计LOGO明的精神、人格和事业都是永在的,而且仍凛然有生气,和现实是相通的。“懔然生气”一句,这里暗用《世说新语·品藻》“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的语言以赞渊明。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作者紧跟着又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来说明他同渊明之间是千古知音。这知音就在于对“富贵他年”所持的态度。接下去“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三句,引用了东晋谢安的故事。据《世说新语·排调篇》记载:“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翕集家门,倾动人物。刘夫人戏谓安曰:大丈夫不当如此乎?’谢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说明即使他年不免于富贵显达,也是没有意思的。结语“甚东山何事”三句用的仍然是谢安的事,同书又记载:“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很显然,从作者到陶渊明,又从陶渊明到谢安,或富贵显达,或归田隐居,或空怀壮志,虽处境各不相同,但其实一样,都没有什么意义。这是英雄的悲叹。

与辛弃疾其他一些诗词中所反映出来的豪情壮志不同,在这首词中,作者已没有“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那种壮志凌云、激越慷慨的感情,而是把一切都看得如此闲淡无谓,如此的不屑一顾,这绝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与哀叹,是时代的悲剧。


0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最新问答

问答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