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情是谁画的呢??
金果 2021-04-06 01:28 片名:《山水情》 品质:水墨动画片 片长:19分钟 摄制单位: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出品时间:1988年 编剧: 王树忱 总导演:特伟 导演 :阎善春 马克宣 人物设计:吴山明 背景设计:卓鹤君 水墨工艺设计兼摄影: 段孝萱 动画设计: 孙总青、姚忻、 陆成法、徐建国、金忠祥 摄影:楼英 摄制:施有成、孙梅华 作曲: 金复载 古琴独奏:龚一 演奏:上海电影乐团 指挥:王永吉 获奖情况: 1988年获首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美术片大奖; 1989年获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广播电影电视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首届全国影视动画节目展播大奖,苏联第一届莫斯科国际青少年电影节勇与美奖,保加利亚第六届瓦尔纳国际动画电影节优秀影片奖; ’89上海文化艺术节优秀成果奖;第一届中国电影节短片汇展纪念证书。 1990年获加拿大第十四届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短片奖。 1991年获89-90年度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1992年获印度孟买国际短片、纪录片、动画片电影节最佳童话片证书奖。 1993年获第三届全国电影电视声音学会奖二等奖。 总导演:特伟 详细>> 著名美术片导演、漫画家。1960年特伟把水墨画的技法与风格引入动画电影,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震惊国际动画界。特伟作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在数十年中积极拓宽动画片种,坚持走民族化道路,为中国动画片贡献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一系列经典作品。 编剧:王树忱(1931-1991) 曾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编导,上海市美协漫画艺委会主任,《漫画世界》编委。 导演的动画作品有《哪咤闹海》、《天书奇谭》等。 人物设计:吴山明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上个世纪水墨人物画以“现代浙派”为一大劲旅,出身于现代浙派的吴山明开创了不同师辈的“当代吴家样”,其意象、境界和笔墨之美,显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在当代画坛上独树一帜。 作曲: 金复载 1942年生于上海。长期从事影视音乐的创作,动画电影作曲代表作有:《哪吒闹海》、《三个和尚》、《山水情》、《雪孩子》、《宝莲灯》、等。曾获“金鸡奖”、“飞天奖”、“童牛奖”等多项优秀作曲奖。 古琴独奏:龚一 上海民族乐团一级演员。1954年学琴,1966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师从12位琴家,继承积累了大量古曲,在伦敦、新加坡、香港等地多次举行过古琴独奏音乐会。本着“望今制奇、参古定法”之原则,他对琴乐进行大胆而稳重的革新,在演奏、打谱、度曲、教学上均有所建树, 山水情》:号称中国近十年动画片之最。该片融入了中国的道家师法自然、与世无争思想和禅宗明心见性的灵感。杰出的水墨技法与古琴技艺无不出自大家之手。折服无数中外人士。绝对可以作为划时代的见证。(转自:80年代的动画片大全) 含蓄、苍劲的《山水情》,在空灵的山水之间更加重了写意的笔墨,相比之下,画功也尤其显得纯熟,其中还大量使用了古琴曲,也大大丰富了这部美术短片深邃、悠远的人文情怀。 整部作品,充满了诗意,让人完全陶醉在水墨制成的山水之间。1988年的水墨动画,相较之以前的作品已经趋于完美,无论是静景还是活物都完全融入国画的写意之中,让人心旷神怡。最后少年的一曲古琴(我对这一曲感慨很深,实属经典),将动画推向了高潮:融入少年对老者敬仰和师徒之情的乐声带动着画面变化……让每个观众从内心感受到动画者们要表达的“山水情”……如果说《小蝌蚪找妈妈》完美的用水墨表现了动物惟妙惟肖的动作——赋予了水墨动画生命的话,那么《山水情》则赋予了水墨动画中国诗画般的心灵,向世人展现了中国的美。(转自东方夷 中国动画曾经的辉煌 山水情) 该片最大的特点在于充满了隐喻性,充满了中国式的优美韵味。那把琴是文士某种精神品质的物化;文士在最后离开走向茫茫前途时,除了水墨画出的重重山峦,还有呼呼的风响彻耳际,这也是非优艾设计网_PS交流常明显的比喻。(
戴丹 优艾设计网_PS论坛 2021-04-06 01:29 这个要看具体的作品和印章,因为很多人都会用“山水情”做闲章,如果不是特别有名的名家大师作品可能就不好准确识别了。
孙笛伦 2021-04-06 01:30 优艾设计网_PS问答 大哥,先百度再提问,好吗??黄宾虹的外孙啊,国家一级美术师,润格每平方尺过万美金哦,美金啊!!还是个老人家。。。。升值潜力很大、很高~
何妙文 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百科 2021-04-06 01:33 老琴师在归途中病倒在荒村野渡口,渔家少年留老人在自己的茅舍里歇息,老人感到宽慰。翌日,老人病体康复,取出古琴,弹奏一曲,琴声把少年引到他的身边。少年学艺心切,老人诲人不倦,两人结为师徒。秋去春来,少年技艺大进,老人十分欣喜。但慰藉之余,思虑如何使弟子更上一层楼。一日,老人偶尔看到雏鹰离开母鹰独自展翅翱翔的情景,豁然开朗。于是携少年驾舟而去,经大川而登高山,壮美的大自然,使少年为之神往。临别时,老琴师将心爱的古琴赠送给他,然后独自走向山巅白云之间。少年遥望消失在茫茫山野中的恩师身影,顿时灵感涌起,盘坐在悬崖峭壁之上,手抚琴弦,弹奏着心中之曲,倾吐着对人生的赞美,悠扬的琴声在山间回响。这部动画片可谓中国水墨动画片的颠峰之作,其画面之精美已经远远超越故事内涵的哲理,把中国绘画的水墨技巧发挥到了极至!因此,本片也可谓满誉满荣。
王建庆 2021-04-06 01:45 1.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2.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3.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4.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 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 ,爱杀江南。 5.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优艾设计网_PS交流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6.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7.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蒸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青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8.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9.题杨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杨州。
姜龙 2021-04-06 01:46
就像西方宗教画,是因为对于宗教的信仰一样,中国的山水画里,是“高士”们对于自我同样有着精神追求和修炼。
宗教画和山水画,东西方都各有执念
画山水是因为对自然的热爱和儒释道哲学的影响,这是教科书里的词汇。可是为什么王朝时代的所有杰出的头脑都热衷于此,且一画就是一千多年呢?
“热爱自然我可以理解,但如此的痴迷且一成不变地画了一千多年。这就让人不好理解了。他们难道没有想过用些别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
“我知道,在欧洲也有过持续了一千多年的画种。那就是中世纪的宗教画??”
宗教画?脑海里浮现出在慕尼黑美术馆里见到的精美的作品,被它们的气息深深打动。这样的绘画是用来进行精神修炼的。
山水画难道是古人进行精神修炼的工具
就像“宗教画”传达着对“神”与“神性”的理解与热爱一样,中国王朝时代的山水画难道也有着精神修炼的含意?在小桥、瀑布、河流、树木、山石、房舍、行人的背后,难道还隐藏着什么其他的秘密?
是啊!光凭“对自然的热爱”是不能解释这一千多年的执著的。而且,古代中国的词汇里面是没有“哲学”这两个字的。“表现了画家的个人情感”,那为什么所有的山水画都以“士夫气”和“逸品”作为自己的旨归呢?
难道现代中国的艺术理论故意地隐去了山水画背后所强调的?他们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中国的古人在追求一种全新的精神体验。这种体验能够使他们通过对内在世界的了解,而达到超越——超越物质世界、超越自我、和超越“神”。
它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的精神不再依附于“神”,也不再依附于理论、思想,更不会依附于情感,而是回归到生命本身的自满自足。
这种“回归”也在古代的士人之间树立起了“雅”“俗”的标准,他们给这类“回归”之人的名称是“真人”或者“高士”。
精神修炼为什么就一定要画山水画?
据资料?王维—习禅,苏轼—习禅,黄公望—修道,倪瓒—习禅,吴镇—习禅,董其昌—习禅。
从晚唐到宋、元、明、清,王朝时代的“士人”以对“心性”的理解为基础,发挥了儒道释三家各自的理论,并发明出具体的精神修炼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当时的“显学”,并成为一种“时尚”。
山水画只是“心性”这门学问里的一个分支罢了。
“心性”的精神修炼法在当时被称为“道”,它指导着人们去认识自己的内心。而山水画是被视为“画道”的。
“心性”的精神修炼才是山水画产生的原因
也是它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长、绵延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内在动力。古人原来不是在画肉眼看到的山水。他们是通过对山水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修炼境界。
那么,这套精神修炼法的标准,当然也是山水画的标准了。这套精神修炼法的追求,当然也是山水画的追求。这套精神修炼法的最高境界,也会是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难怪在山水画、书道、琴道、茶道、古典诗词等中国的艺术品里,他们那么地强调“静淡远”的气息了。这些艺术品传达的不再是门技术,而是精神修炼的水平
对人类精神实相的描述,才是古人画山水画的真正原因
山水画正是这个精神世界的载体
在中国的精神发展史上,不仅出现了像敦煌石窟、永乐宫壁画那样的“宗教画”,通过“士”人们的努力,还发展出了一种更直接的形式——用山水画的“意境”来表达人类精神的实相!
古代中国并没有像欧洲“宗教”那样进行着对“神”的崇拜,并以此来锻炼西方的精神。
而是演绎出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精神追求和具体的训练方法,由此也产生了相应的文化与艺术,锻造出了一个与“神”不同的精神世界。
溯本还源才发现,令王朝时代的士大夫们如痴如醉的,并不是一张张山水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百科的画面,而是那画外的对“心性”的理解与追求。
那么,还有没有别的媒介和语言,把“心性”修炼体系中对人类精神的理解传达出来呢?
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回答的。
古代山水画的“玄机”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是人类精神之自满自足的代表。画面上“冲和”的气息,正是那精神之本来的气息。行云流水般的走笔和落墨,代表着“心念”的无住与生灭。
“山”寓意着“心体”的如如不动。“水”寓意着“念头”之流淌与起伏。“树”暗示着“山”与“水”的生生不息的关系。“人”则指的是那寻找精神之“本来面目”的修道之人,他在“山”“水”及“树”木中体悟着“心体——念头——生生不息”的关联。“云雾”代表着这层关联在求道人的心中或明或暗的显现。
“房屋”的出现表示修行人在求道的途中出现的境界及达到的果位,以及那最终极的回“家(心斋)”。“道路”则是那所求之“道”的同意同音。远处山中的“瀑布”召唤和标志着“识本还源”。“桥”的意味是由“此岸”到达“彼岸”。“船”的一层含义是“渡”,另一层含义则是“逍遥”:修行人又重返人间。“庙宇”则代表着那认识人类精神之本来的方法。
陆壮作品
来自中华收藏协会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