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伟大光辉的一生?
江泽民伟大而光辉的一生
江泽民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德高望重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卓越领导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创始人。
江泽民的一生是光辉的战斗一生。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忠于共产主义理想,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决心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世界社会主义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江泽民领导党中央领导集体,紧紧依靠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1926年8月17日,江泽民出生在江苏扬州的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家庭。江泽民在童年时期受到爱国主义和民主革命的启蒙,同时在诗人和书法家家庭的氛围中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江泽民早年就读于扬州东关小学和扬州中学。他在扬州中学读书期间,家乡被侵华日军占领。他经常到梅花岭明代著名爱国军人史可法的墓前,朗诵史可法祖屋的对联“几朵梅花流亡国泪,两个清月逝”,以表达哀思和愤慨。
1943年,江泽民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电机系,积极参加进步学生的抗日爱国活动。抗战胜利后,江泽民转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1946年4月,江泽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江泽民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参加反对饥饿、内战和针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迫害的爱国学生运动,掩护革命同志。
1947年,江泽民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后,到上海粮食服装实验厂工作。历任工程师、工务科长、电气车间主任、动力车间主任。在此期间,他在工人中和基督教青年会夜校的专业青年中从事革命宣传。1949年,他组织工人开展工厂保护活动,迎接上海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江泽民先后担任上海益民食品厂第一副厂长、上海肥皂厂第一副厂长、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第二设计分公司电器科科长。在益民食品厂工作期间,负责开发建立“光明牌”食品品牌;为了支援朝鲜战争,他专门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组织生产罐头食品。在第二设计分局期间,他主持了新中国第一台国产汽轮发电机的设计。
1954年9月,江泽民被分配参加长春第一汽车厂的建设。1955年4月,他去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实习。1956年5月回国后,在长春第一汽车厂任动力部副主任、动力副总工程师、动力厂厂长。1961年,在煤炭供应紧张的情况下,江泽民被任命为将动力锅炉转换成原油的大型项目的总指挥,该项目获得了成功。
1962年,江泽民调任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负责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的科研工作
1966年5月,江泽民调任武汉热力机械研究所所长兼代理党委书记,9月任党委书记,组织设计原子能发电设备。“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江泽民受到打击。1970年底,江泽民被调到第一机械工业部。1971年担任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罗马尼亚专家组组长,负责领导中国援建的11家工厂的建设。1973年回国后,江泽民先后担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外事局副局长、局长。1973年和1974年,江泽民担任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和团长,出席了在联邦德国和罗马尼亚举行的国际电工委员会年会。1976年,江泽民率团赴巴视察中国援建的工厂。1978年,江泽民被任命为中国机械工业代表团秘书长,访问了欧洲六国。他就加快我国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提高成套技术装备能力,扩大机械产品出口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980年,江泽民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局、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局副局长兼秘书长、党组成员。他参与制定了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吸收和利用外资的政策。同时,负责国家在广东、福建两省采取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具体实施,参与经济特区的筹建。建立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伟大创举,也是由于过去缺乏经验而需要从头探索的新事物。1980年,江泽民率团赴泰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香港、墨西哥、爱尔兰等国家和地区,了解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和边境经济区的情况,从中学习可供中国举办经济特区借鉴的经验。同年8月,江泽民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作了关于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的说明,为会议审议通过有关议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1982年5月,江泽民担任电子工业部第一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83年任部长、党组书记。他深入生产一线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电子工业“打基础、上水平、重质量、求效益、翻三番、超十年”的发展方针,组织领导了电子工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加强了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系统工程等重点项目的研发和生产,使电子工业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1982年9月,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1985年,江泽民出任上海市市长,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1987年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他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力推进上海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他领导制定了上海经济发展计划和城市建设规划,提出了到20世纪末把上海建设成为开放的、多功能的、产业结构合理的、科学技术先进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方针。他积极支持浦东开发开放,强调要把浦东建设成为国际化、枢纽性、现代化的世界级新城。为了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他倡议成立了民主党派双月座谈会和新闻理论界双月座谈会。他注重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建立了重大项目决策的专家论证制度。为了扩大上海的对外开放,他提出了发展对外经济交往的互谅、互信、互利、长远四项原则。在他的倡导下,上海市政府采取每年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做法,努力解决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实际问题,改善群众生活。1987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江泽民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9年春夏之交,中国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动荡。他拥护和贯彻党中央关于旗帜鲜明反对动乱、捍卫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决策,依靠党员、干部和群众,有力维护了上海的稳定。
1989年6月,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总书记。他在会上坚定地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和基本政策没有改变,必须继续执行。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我想非常明确地说两个字:一个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话就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同年11月,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决定江泽民为中央军委主席。1990年3月,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江泽民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1992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作了题为《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的报告,提出要在全党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艾设计网_设计LOGO,强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在党的十四届一中全会上,江泽民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全会决定江泽民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3年3月,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江泽民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1997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发表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讲话,集中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002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阐述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决定江泽民为中央军委主席。2003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江泽民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反映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他以新的思想、观点和结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刻思考,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他指出,党的工作大局是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要全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的全部内容,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他指出,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战略思想。有钱才能胆大,落后就要挨打。只要我们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我们就可以“乘风破浪”。他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敏锐地指出,放眼全局,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牢牢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有首创精神和忧患意识,抓住机遇,决不丧失机遇,开拓进取,不走老路,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中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过程。他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切工作都要着眼于人民群众实际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要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互为前提和基础。他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能力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以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江泽民指出,21世纪头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战略,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意愿,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进行了前瞻性的战略思考。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他初步勾画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蓝图,指出展望下一个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国民经济将进一步发展,各项制度将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党的十六大上,他深刻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本世纪头20年,要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经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江泽民指出,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不断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这是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要求。他强调,人民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民营科技企业的企业家和技术人员、外资企业聘用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社会转型中涌现出来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他指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和人才整体需求,牢牢把握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他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强调我们应该牢记这样一个真理:没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力量,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他提出要大力推进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发展。他强调,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更加广阔的通途。
江泽民结合新的实践,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思考。他指出,认真总结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教训,以及我们“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深刻分析其原因,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第二,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他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改革。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20世纪90年代,他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局面。1992年6月,他提出,必须从根本上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则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他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法,为党的十四大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部署》。到20世纪末,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江泽民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是现代股份制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像社会主义一样被利用。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他强调,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在坚持国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他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重点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搞好大的放小的,实施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他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他指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宏观调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加快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深化金融、财政和计划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和协调机制,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注重调控力度。他强调,理顺分配关系,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牢牢把握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势,强调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他指出,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继续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不断丰富对外开放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党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江泽民阐述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第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同样,世界贸易组织也需要中国。没有12亿多人口的中国的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是不完整的,也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权利和义务必须平衡,中国不会接受超出中国能力的过高要价。遵循这些指导原则,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过程中始终占据主动,并于2001年12月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江泽民强调,为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扩大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坚持以质取胜,经济特区要增强创新优势,上一个台阶。他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要举措,“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他强调,中国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就。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注意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社会安全,注意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妥善处理扩大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立足于自己的力量。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江泽民指出,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关键在于走一条又快又好的国民经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他强调,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关键是要解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经济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和基本立足点。他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他强调,农业、农村和农民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t的转弯处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江泽民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总结,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他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完善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决抵制外来宗教的渗透。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他强调,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工作。他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他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应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总结自身实践经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要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他提出,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努力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江泽民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团结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必须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用正确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精神塑造人,用优秀作品激励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文化落后,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他强调,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有必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和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江泽民担任中央军委主席期间,提出了许多关于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思想,创立了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他指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加强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要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我军建设的首位,始终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他强调,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恒的灵魂,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领导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和制度。他提出要迎接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革命。上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确立了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在战略指导上作出重大调整,将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从应对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向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之后,他们进一步提出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应该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明确了新形势下我军军事斗争准备的目标任务,把握了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正确解决了我军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他提出,军队、武警部队、政法机关不得再从事经商活动。他强调,要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尽快形成自己的高技术武器装备“杀手锏”。
江泽民指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他领导了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的一系列准备工作。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中国。赴香港、澳门出席中英政府、中葡政府举行的香港、澳门交接仪式。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他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全面正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严格遵守香港、澳门基本法。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工作,广泛团结香港、澳门各界人士,共同维护和促进香港、澳门繁荣稳定和发展。在中央政府的坚定支持下,两个特别行政区政府沉着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以及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团结各界人士,妥善处理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保持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江泽民把握解决台湾省问题的大局,推动两岸达成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推动两岸谈判。1995年1月,他发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面对跌宕起伏的国际形势,江泽民深刻洞察世界形势大势,提出了一系列外交和国际战略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和实践。他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打,争取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是可能的。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了新的表现,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天下仍很不太平,人类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他强调,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都将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他指出,中国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作为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加强相互帮助和支持。他提出,要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世界多样性,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他强调,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在联合国等国际和地区组织中发挥作用,支持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他提出要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安全观,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他推动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这是第一个由中国推动并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区域合作组织。它所倡导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江泽民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号召全党同志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他指出,先要管党,从严治党。他提出了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两个历史性课题,要求全党认真研究解决。他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凝聚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他强调,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团结和统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廉洁。抓好基层党建,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要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他强调,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人民群众。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循序渐进,强化治本,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加强监督,创新制度,把反腐败纳入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他强调,只要全党同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活力、精神和气节,永远与人民心连心,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坚如磐石。
江泽民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制定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根本着眼点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人民的利益,使全体人民稳步走向共同富裕。他指出,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来自群众,到群众中去,尊重群众的创造,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愿望,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发展各项事业,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强烈的公仆意识,心怀人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做好富民之计,多为民之事,时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人民的疾苦,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由于江泽民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地位,中国正面临着国内外复杂形势的严峻考验和国际国内形势的严峻考验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批准江泽民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2005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接受江泽民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请求的决定。江泽民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坚决拥护和支持党中央的工作,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定支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江泽民亲自主持编辑,对《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第一、二、三卷进行了逐一审查。755-79000主要收集了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江泽民具有代表性和原创性的重要著作,为我们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重要教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创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新的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两个维护”,自信自强,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奋勇前进,万众一心。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