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里故事多?
新民周刊消息,“欢迎光临。”
“来了。”
“已经过去半年了。”
要不是大家飘来飘去,这次见面就是随便聊聊,我还以为是两个老朋友来访。
北京时间11月30日7时33分,期待已久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成功打开“家”,热情拥抱远道而来定居“天宫”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随后,“胜利会师”的两名航天员合影,他们一起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留下了一张足以载入史册的太空照。
两位宇航员的珍贵合影。
据了解,接下来两名宇航员将在空间站进行首次在轨轮换。其间,6名航天员将在空间站共同工作生活约5天,完成所有既定任务和交接工作。
生活方面,中国空间站在轨配备了两套厨房设备,可以同时准备饭菜。根据空间的大小,可以选择一起用餐,也可以选择分开用餐。两组可以分享食物。此外,两个舱室配有两个卫生区和六个睡眠区,可以独立使用。
神舟十五号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次,也是空间站应用发展阶段的第一次。轨道交接后,中国空间站将进入长期载人模式。
目前在轨的空间站只有两个,分别是国际空间站和中国天河空间站。
礼炮1号空间站
人类的第一个空间站是苏联建造的礼炮系列空间站。从1971年到1985年,一共发射了1号到7号礼炮系列空间站,分为民用的DOS型和军用的Almaz型。礼炮二号、三号、五号空间站属于军用型。
美国于1973年成功发射了一个名为“天空实验室”的空间站,直到1979年它在南印度洋上空坠入大气层并烧毁。然后,苏联于1986年发射了和平号空间站,它于2001年3月23日坠入地优艾设计网_PS论坛球大气层。
和平号空间站
那么,由16个国家共同建设、运营和使用的国际空间站(ISS)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时最长、涉及国家最多的太空国际合作项目。自1998年国际空间站正式成立以来,国际空间站于2010年完成建造任务并投入全面使用。
国际空间站“事故”不断
国际空间站
近年来,预计寿命15年但已服役22年的国际空间站经常发生各种意外事故。例如,Star服务舱过渡段内壁发现贯穿性裂纹,国际空间站俄罗斯曙光号功能货舱发现裂纹,一名宇航员在舱外执行任务时头盔突然进水,机械臂被太空垃圾撞出肉眼可见的洞,损坏了手臂和隔热层.
国际空间站曙光号的舱内发现了一条裂缝。
国际空间站经历的最严重的事故是“国际空间站突然失控”。2021年7月底,刚刚抵达国际空间站的Nauka太空舱推进器突然启动,空间站前哨出人意料地向后转了540度。在经历了47分钟的恐怖经历后,俄罗斯飞行控制人员重新控制了混乱的局面。在此期间,空间站在常规计划外进行了540度的“后空翻”,空间站内部翻了个底朝天,需要再进行180度的调整才能恢复原位。
对此,美国宇航局表示,65号空间站的乘员是安全的。俄罗斯航天局表示,异常现象归因于软件系统故障。然后在10月份发生了类似的事件,当时联盟号太空舱的例行推进器测试持续的时间比预期的长,导致国际空间站偏转了60度。
“女司机”优秀,双胞胎“控”
如今,刘洋是“成功联手”的两位航天员中,中国首位参加载人航天的女航天员。
历史上,人类第一位女宇航员是捷列什科娃。1963年6月16日,26岁的捷列什科娃乘坐“东方6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飞行了70小时40分49秒,绕地球一周
世界上第一位航天飞机的女机长是美国人。1995年2月,艾琳柯林斯发射了发现号航天飞机,并成功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对接。结果,她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女性航天飞机飞行员。
1998年,NASA正式任命她为航天飞机机长,实现了该职位女性的“零突破”。1999年7月,柯林斯首次作为机长驾驶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2005年,柯林斯驾驶航天飞机飞往国际空间站,实现了世界上首次航天飞机360度后空翻,挽救了因“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而遭受打击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声誉。
1995年2月3日,艾琳柯林斯在发现号航天飞机的机舱里。
人们也在谈论双胞胎宇航员。
斯科特凯利曾经是美国海军的一名上尉。他驾驶过40多种不同的飞机,飞行记录超过8000小时。因为身体素质过硬,技术过硬,他于1996年正式加入NASA接受宇航员训练。就这样,斯科特从一名成功的飞行员升级为宇宙飞船飞行员。
斯科特的孪生兄弟马克也是一名宇航员。NASA对两兄弟进行了一项名为“比较基因研究”的实验,就是比较人体在地球环境和零重力环境下的变化。由于太空中的零重力,宇航员不得不应对许多风险,如高压环境,噪音,隔离,昼夜节律的中断,辐射暴露和漂浮时的液体逆流。
斯科特凯利和马克凯利。
实验开始后,斯科特在国际空间站工作了一年,而马克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年。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了对比研究,收集并分析了他们在航天任务前后25个月的健康状况。
研究表明,在太空任务结束6个月后,斯科特的大部分基因表达已经恢复到基准水平。这项研究在分子水平上证明了人体具有适应太空飞行环境的弹性和韧性,为人类未来在太空停留更长时间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空间站里除了人还有人。
中国在建设“天宫”空间站的同时,已经明确表示欢迎外国航天员来访。正因如此,掀起了一股外国航天员“学中文”的热潮。事实上,除了外国宇航员,空间站里还有一个重要成员,那就是机器人。
2019年8月,俄罗斯钢骨人形机器人Skybot F-850在俄罗斯联盟号飞船MS-14上起飞。这是第一个全身人形机器人首次造访国际空间站。机器人将在整个升空过程中代替飞船指令长执行飞行,无人发射全过程和飞行状态将被实时监控和报告,直至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全身人形机器人首次造访国际空间站
Skybot F-850并不是国际空间站唯一的机器人。Robonaut 2,全称Robonaut 2,早在2011年就飞往了国际空间站。R2属于探索机器人和宇航员如何共存的早期实验。2014年,宇航员给它安装了腿,但问题不断出现。2018年7月,我乘坐第十四艘货运龙飞船返回地球,进行检查和迭代升级。
用“长腿”装Robonaut 2
乘员互动移动伴侣于2018年飞往国际空间站。它是一个带笑脸的球形机器人,重5公斤,有一个人工智能大脑和一个8英寸的显示屏。通过螺旋桨驱动的推进器,他可以在失重环境下活动,懂得欣赏音乐,掌握1000多个句子。它可以在国际空间站周围漂浮,提供技术援助,警告系统故障和危险,并为宇航员提供一系列娱乐。
CIMON真的很像熊猫头表情包。
在某种程度上,空间站舱外有机器人,它们是智能机械臂,用于捕获对接飞船和搬运大型部件。
通过聂海胜天河核心舱舷窗拍摄的中国空间站大型机械臂。来源:视频截图
中国空间站核心舱上的机械臂非常先进。是目前国内智能化程度最高、难度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智能制造系统,是人类手臂最真实的还原。机械臂最大承重25吨,可以移动空间站的实验室,空间站的机械臂可以辅助宇航员出舱。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