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又称补冬、立冬不等于入冬 这些立冬小知识你知道吗??
11月7日6时20分,我们迎来立冬节气。
立冬是什么?
立冬不等于入冬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斗柄指向西北,太阳黄经达225°,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立冬,并不代表已经真正入冬,只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气象学意义上的入冬,是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0℃,那么这5天当中的第一天即为入冬日。此外,从四季划分来看,立冬节气仍处于秋季,秋高气爽仍唱主角;而冬季是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2月,所以立冬不一定等于入冬。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立冬三候
立冬初候 水始冰
古时,立冬不仅是节气,还是节日;不仅是节日还是特别的节日。
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民间则有“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等庆祝立冬的习俗。
立冬之时,绝大部分地方依然被绚丽的色彩点染得美不胜收。北国,街头堆积的银杏落叶黄得耀眼,人们有心不去清扫它们,想留住这一片片美丽的金黄。
江南,红叶初挂霜,红得灿烂,红得鲜艳。最是那盛开的木芙蓉,在初冬的冷雨霏霏中,开得既大又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赞其“鲜鲜弄霜晓,袅袅含风态”。
立冬二候 地始冻
感受初冬的天地之气,要从草木的变化着眼。树叶从润泽变得干枯,芦苇从青碧变为黄白,树冠从茂密变得舒朗,生命的线条变得瘦削了,生硬了,甚至尖利了。
无数文人墨客也在草木变化中,描画出属于他们的秋去冬来。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这是明代王稚登吟咏《立冬》之作。诗人客居他乡看庭前风吹叶落,唯有半轮明月和一盏禅灯相伴,不禁感叹今晚比昨晚又冷了不少。
大地是生命的母体,“地之变”决定了生命的有无和存在的状态。感知土地的硬度与温度,体会土地的触感和质感。从这里开始,人们将开启领悟生命本质的又一段奇妙旅程。
立冬三候 雉入大水为蜃
到了立冬三候,天气的寒凉日甚于一日,已看不到野鸡一类大鸟的出没,海里的大蛤却多了起来。那蛤壳上的线条和色彩多像野鸡啊,是不是野鸡钻进海里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大蛤呢?
古人经过严肃的论证给出的答案是:是的。
这份浪漫的想象和天真的意趣,在天地快速走向萧瑟冷肃的日子里,如同一抹暖阳,让暗淡的世界明亮了起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立冬有哪些习俗?
立冬代表着冬季的开始,它是中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
立冬在古代社会也是“四时八节”之一,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中国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
在中国北方地区,有立冬节气吃饺子的习俗,在立冬这天改善一下生活,好吃不过饺子。在北方,立冬的规矩是吃饺子,因为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此外,饺子谐音“交子”,意指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
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舂得韧韧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细细地揉成团;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细细的,与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糍粑滚以白糖花生粉,摆放在大海碗里。食用时用筷子一口气串上几粒,就像拨浪鼓,所以也叫“拨浪糍”。做好“交冬糍”,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谢他慷慨的给予。
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按老人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
在南方,立冬时人们会吃些热量较高的食物进补,也就是广式火锅。江浙一带进补的食材则是以鸡鸭鱼肉为主,如姜母鸭、糖醋鱼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立冬为何要补冬?
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立冬之后,气温骤降,也需“闭藏”,冬季历来被认为是进补的好时节。立冬之后,如何“闭藏”、如何进补?进补时需要注意什么?
冬三月,指的是从立冬到立春之间的三个月。此时节,水寒成冰,大地龟裂,人也应该“闭藏”,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不过度费神;做好保暖。
北京瑞寿堂中医门诊部主治医师司永飞表示,冬季是“闭藏”的季节,阳气收敛,深藏于体内,闭藏阳气就是要封闭、隐藏阳气,勿使其外泄,以使阴阳相对平衡,人要“藏起来”,尽量不要损耗阳气。人应该早睡晚起,切忌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起床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以后,这时人体阳气迅速上升,则头脑清醒。睡前可以用艾叶或肉桂泡脚,促进血液循环。
在冬季“闭藏”,睡眠时间增加、运动减少时,人体的能量消耗也相应减少,营养物质能充分吸收和储存,此时也被认为是进补的最好时期。
司永飞介绍,秋冬季节是适时进补、吸收营养物质、补充机体消耗的最好季节。饮食方面,应注意少食生冷,多食温性食品,如当归羊肉汤。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博士后王国义介绍,冬季进补时,最重要的还是要注意食物多样,膳食均衡。从防寒角度讲,可适当增加牛羊肉摄入,多吃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时令蔬果,比如萝卜、大白菜、苹果、梨、冬枣等。从驱寒的角度来,还可以多一些汤粥,比如山药小米粥,红枣银耳汤,薏仁燕麦粥等。同时,冬季容易阳光不足,容易造成维生素D的缺乏,可以适当增加乳制品、蛋类、水产品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
综合来源: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国是直通车
编辑:杨雁琳责编:廖异审核:冯飞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