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M1坦克现身乌克兰 还能创造“不败神话”吗??
澎湃新闻消息,近日,乌克兰军方公布了美国援助的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在利沃夫州进行训练的视频和图片。可以想见,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乌军装甲部队就有可能驾驶该型坦克冲上对抗俄军的前线。
名不副实的王者
美国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之所以被某些乌军高层看成是有希望扭转战局的“抗俄神器”,多半是源自三十多年前该型坦克在海湾战争中创造的“不败神话”。
当时,美国陆军集中了36个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营,总数超过2000辆,型号主要包括M1A1HA和M1A1。而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陆军虽然装备有约5500辆主战坦克,但是性能最好的苏制T-72M/M1以及伊拉克仿制型“萨达姆”、“巴比伦狮”只有1000余辆,而且都属于苏联专门用于出口的降级版,也就是常说的“猴版”。伊军余下装备的主战坦克都是老旧落后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坦克。
再加上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发动代号“沙漠军刀”的地面作战之前,伊军装甲部队已经在代号“沙漠风暴”的一个多月的大规模持续空袭中遭受了巨大损失,约有40%的主战坦克被击毁。所以,当1991年2月24日发动的“沙漠军刀”地面作战行动开始后,美国陆军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所面对的是一支从战斗意志、兵力规模到装备性能都处于绝对劣势的伊军部队,这是一场完全不对称的较量。由此,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才能够创造击毁伊军1350辆坦克和1224辆装甲车,而自身仅被击毁9辆的惊人战绩。
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一战成名,加上西方掌握着国际舆论的话语权,该坦克被捧上了高不可及的神坛。尽管在此后的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及针对反美武装的反游击战中,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多次在城市战环境下被击毁、击伤数十辆之多,远超海湾战争中的损失,也未能将其拉下神坛。该型坦克反而在美军不断改进升级的加持下,一面加装TUSK套件转型为专门的城市战坦克,一面又通过从M1A2 SEPV1到V2、V3乃至最近的V4,一直保持其世界顶尖主战坦克的地位。
不过,随着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后继改进型号的战斗全重不断飙升,到了M1A2 SEPV4已经接近70吨,使得该型坦克进一步适合用于防御作战而非进攻,而高昂的价格更是让其变成了一种奢侈品。
消耗品还是耐用品
曾几何时,从二战到战后的第一代、第二代主战坦克,世界上绝大多数军事强国都将坦克作为可以大量装备、同时在战场上也能够承受较高战损率的消耗品,尤其是苏联。而二战中的纳粹德国在经典的Ⅳ号坦克之后,反倒是走上了试图以性能代替数量、以少胜多的坦克发展歧路。结果,从Ⅴ号“黑豹”中型坦克到Ⅵ号“虎”式重型坦克,再到曾经不可一世的“虎王”重型坦克,其火力与装甲防护固然越来越好,但是结构设计也越来越复杂,战斗全重越来越大,生产速率越来越低,价格也自然越来越高。最终,这些纳粹德国所谓少而精的“高端坦克”被如浪潮一般奔涌而来的苏联T-34中型坦克、美国M4“谢尔曼”中型坦克彻底淹没,根本无法挽救其注定失败的命运。
所以,苏联在战后在主战坦克发展上一直秉承着价廉、可靠、耐用、皮实的理念。到了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发展上,更是以T-64/T-80与T-72高低搭配的模式,再辅以数量极其庞大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改进型主战坦克,形成对整个北约集团欧洲地面部队的强大威慑力量。而且,苏联在主战坦克的设计上完全贯彻了注重进攻性的理念,战斗全重严格控制在40吨左右,整车总体高度较矮、机动性能出色,可靠性高,可以尽量减少维修保障压力。更重要的是,苏制主战坦克普遍造价低廉,可以大规模生产、装备,同时也可以承受大量的战损消耗。作为低端型号的T-72主战坦克不追求技术水平以及性能上的优势,更多的则是以灵活多变的战术以及庞大的数量取胜。
对于以美国、英国、德国为核心的北约来说,单纯从部队规模以及装备数量上很难与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国家相抗衡。所以,北约国家在第三代主战坦克上舍弃了将其作为消耗品的大规模装备思路,转而采用类似纳粹德国的“以质取胜”的思路,再加上随着火控系统、观瞄系统、机电系统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第三代主战坦克采用的高性能微电子设备越来越多,造价也是水涨船高。
所以,北约国家再像之前第一代、第二代主战坦克那样动辄上万辆已经很不现实了。北约国家第三代主战坦克中,产量最高的就是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也不过8000余辆,而最为经典的“豹”2系列主战坦克更是只有3000余辆。所以,北约诸国陆军要凭借如此少的主战坦克,对抗高峰时期多达5.5万辆主战坦克的苏联陆军,只能在本国第三代主战坦克上不断增加甚至堆砌各种先进设备和技术,试图以一敌多。
在北约预想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背景中,都是将希望寄托于远程火炮、火箭炮、航空兵乃至武装直升机部队对华约国家进攻的装甲部队进行多轮的拦截、阻击,最后再依靠本国装甲部队装备的各型性能先进的第三代主战坦克进行防御抵抗,成为抵御华约钢铁洪流的最后堤坝,并适时发动反击。所以,从本质上来讲,当时北约各国研发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基本上都更适合用于防御而非进攻作战,都是更加昂贵的耐用品而非消耗品。
在俄乌战场作用有限
不幸的是,在如今乌克兰这样最为接近当年北约国家预设战场环境的战场上,北约第三代主战坦克显得尤为水土不服,其防御强而进攻弱的致命缺陷暴露无遗。特别是随着俄乌战场上大量自杀式无人机、巡飞弹的出现,无论是俄军主战坦克,还是乌军装备的“挑战者”-2、“豹”-2A6等第三代改进型主战坦克无一例外都遭到了沉重打击,可谓“一视同仁”。在遭受严重损失的情况下,俄军依然可以通过启用封存的老式主战坦克,同时加紧生产全新的T-90M主战坦克来补充,而包括美国、英国、德国在内的北约国家却很难再生产新的主战坦克提供给乌克兰了。
事实证明,无论是在二战时期还是战后至今的将近80年,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可以预见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主战坦克所处的消耗品地位并没有随着性能进步和价格飞涨而改变。事实上,主战坦克通过作为进攻矛头冲锋陷阵不仅要摧枯拉朽,同时也要尽可能吸引和承受敌方的各种火力,这样就能够为己方各个平台的火力打击单元创造条件,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
所以,如果乌军目前得到的31辆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只能留在后方作为防御力量,那么其发挥的作用将微乎其微。而在目前北约援助乌军的其他几款第三代主战坦克都折戟沉沙甚至被俄军俘获的情况下,美军自然也不希望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重蹈覆辙。再加上该型主战坦克所装备的AGT-1500燃气轮机必须使用航空煤油且耗油率较高,弹药以及零部件供应必须依靠美方,后勤保障复杂等因素,这31辆坦克的作用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编辑:陈艳琦责编:廖异审核:冯飞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