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艾设计网

如何评价纪录片《一次远行》??

如何评价纪录片《一次远行》?
哦哩哇路西 10小时前

5月12日,国家移民局下达了一则关于中国公民“非必要不出境”的政策。这条新闻在朋友圈转了一圈,没引起什么强烈的怨怼情绪。倒不是因为大家已经学会克制灵魂对自由的渴望,而是各自困在非必要不出省、非必要不出市、非必要不出校和非必要不出门里,“非必要不出境”显然离得太远。更何况,如今的大环境下,玩梗早就代替抱怨和愤怒成为第一生产力。就在国家移民局微博的隔壁,冰岛驻华大使馆“贱兮兮”地发了一条动态:评论区堪称大型寻亲认亲现场:这些在互联网上玩梗的多半都是年轻人,本该是释放活力、勇敢追梦的年纪,却被迫面临一种暂时的、摇摇欲坠的、不知何时就会瞬间“归零”的处境。也难怪有人喊出“这是我们最后一代”,会在互联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抛去那些复杂的政治议题,弥漫在我们这些二三十岁出头的青年人中的消极情绪曾一度让我怀疑:疫情之下的青春究竟是什么颜色?又或者,疫情之下,真的有青春吗?不久前腾讯出品的六集纪录片《一次远行》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纪录片聚焦的是疫情之下五位留学生分别在四个国家——德国、美国、法国、以色列——的求学生活。这个系列拍摄时间大致在2020年末至2021年,恰巧是国内疫情平缓、国外形势严峻的时候。所以在看这套纪录片之前,我自然而然预设了疫情必然深度影响着影片内容,甚至预想了该片可能会有的套路——生活被疫情打乱,精神和经济上的困难随之而来,主人公如何在困境中逆流而上,这个过程是如何催泪又温情……但观看的过程中,这种预设不断被打破。我发现,尽管《一次远行》在豆瓣上的剧情简介第一句写着:“疫情冲击着我们熟悉的生活,也让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留学生们面临着新的人生考验。”但是正片内容却时常让人忘记这是一部以疫情为出发点的纪录片。它更像是一段特殊时期的青春记录,与疫情有关,但绝不围绕疫情展开。更多时候,疫情只是一个背景板,主人公要面对的根本不是疫情所带来的种种不便,而是他们的人生必须要经历的困境,无论有没有疫情。比如第一集《星尘(上、下)》,主人公周倩仪要对抗的是癌症。25岁那年,周倩仪辞去国内的工作,去德国学习物理,致力于成为一名真正的物理学家。哪知在德国留学期间被确诊为胃癌晚期,彼时恰好也是疫情刚刚在全球爆发之际。病中的周倩仪聊留学初衷节目组开始跟拍时,德国医院给周倩仪做出了临终关怀的建议。她没有接受,决定回国治疗。在一个多小时的影片中,周倩仪给观众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女孩。镜头并未展现太多痛苦的治疗过程,而是将焦点放在周倩仪与身边亲朋的相处上。镜头前的她29岁,几乎是全片情绪最积极、最稳定的人。她会在镜头前大笑,露出牙龈的那种笑。会和朋友们相约一起弹琴唱歌——她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曾经做过爵士歌手。男朋友是来自厄瓜多尔的留学生,内敛,话不多,和外向开朗的周倩仪形成鲜明的互补。聊起病情和未来,总是难免低气压,但周倩仪却常常是反过来安慰对方的那一个。决定回国后,周倩仪收拾行李,不忘带回大箱大箱的书。她摩挲着那些书,聊起德国的书太贵,自己的书都是一张张打印装订起来的。她是理科学霸,但却拥有浪漫至极的文艺细胞。影片的尾声是周倩仪在玩星谷露物语,一个和动森类似的养成类游戏。她在里面离过八次婚,说到这,她大笑着骂自己是“渣男”,但又说,“如果变成一个游戏角色,就永远不会消失了吧”。生命最后,她希望将生而为人的意志(哪怕只是冰山一角),都封印在这一个“很傻”的游戏里。很中二,中二到了浪漫的地步。说到这里,这个故事看起来和我之前预想的套路没什么分别。但其实就算没有疫情,周倩仪的命运依旧会如此。她还是会生病,会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国,而疫情可能并没有太过耽误她的病情。镜头中,去年4月份的上海依旧可以正常挂号,正常手术,上海和广州之间也能够来去自由。也就是说,《星尘》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故事。它十分残酷地展现了一个充满理想的年轻人面对生命无常时的复杂心境,以及伴随左右的人性光辉。它绝没有我们习惯的主流叙事中那些千篇一律的感动,而我们都知道,这种感动通常只会流向赞美。但周倩仪说,“癌症没有重新定义我的生命,我还是我,热爱科学和音乐的我。物理和音乐不会因为癌症而失去意义”。这句话为之后的几集奠定了基调——这场疫情也并没有重新定义他们中任何一个人的生命。他们还是他们,一群热爱艺术和知识的年轻人。艺术和知识不会因为疫情而失去意义。这是整部纪录片最让我感慨的地方。有人觉得《一次远行》像流水账,有什么拍什么,主题不明确,和疫情关联性不够强。但反过来想,这也许恰恰是这部纪录片的特点。疫情似乎从来不是这些年轻人生活中的主角,他们的人生困境仍然在遵循着自我世界里的逻辑,还是那条轨道,只是被迫停了下来,或者思考是否要转弯。看片时,我一边惊讶于他们中有些人的困境可以如此大程度的独立于疫情而存在,一边为我的这种惊讶而感到莫名感伤。因为现在,我们中的大多数似乎已经陷入了一种全国一致的防疫叙事中,无法摆脱。疫情不知不觉把我们带上了另一条逻辑轨道,没的回头,也没的选择。我在上海的朋友依旧忍受着望不到头的隔离;在广州念大一的弟弟出趟校门还得经过层层审批;网络上,大学生三个月洗不了头的新闻还历历在目……今年3月的魔幻新闻恐怕,我们这群年轻人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望看到这种不那么受疫情左右的青春吧。看到有同龄人在追求自由、追求永恒、追求表达,乃至追求一种永不停歇的生活状态,对我们(尤其是那些处于“静默”的人们)来说是多么令人欣慰和羡慕啊。纪录片第二集恐怕是最有争议的。这集叫《白日梦》,顾名思义,内容是一个刚刚在大学毕业的女孩邢淅璇在纽约追寻戏剧梦的故事。刚刚看完上一个生离死别的真实故事,猛地进入这个女孩的世界,也许会有点不适。这是个乍看起来过于天真,天真到让人怀疑是否有些无病呻吟的女孩。邢淅璇正处于大学和研究生之间的gap year,在拍摄前的两三个月前,她感染了新冠,而后又自愈了。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和自己生病的经历给她带来了灵感,她写了一出戏剧《天台梦游》,并打算在自己居住的公寓天台演出,同时向外售票,用收益抵去成本。但现实的残酷让她一筹莫展。所有的器材、设备、幕后工作人员的费用远超她的预期,而她也不过是个再普通不过的留学生,靠着奖学金和打工才能维持生活。于是她更加卖力地身兼数职,只为筹到足够的钱去负担这个听起来有些虚幻的梦——一出完全属于自己的戏剧。在几经挫败后,邢淅璇的情绪一会疾风骤雨,一会万马齐喑,她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中。作为一名观众,刚刚见过周倩仪这么悲伤的人生,一时间,我对邢淅璇这份受挫感有些不屑:这不过是人生的一个小插曲,以后这样的事还多着呢,至于为这点失败抓心挠肝的吗?不过,影片中时常穿插着邢淅璇演出时亢奋激昂的声音,一听就不是专业演员——毕竟她本科学的是戏剧、法语和比较文学,而非表演。然而,那样稚嫩的表演里却有一股不可名状的力量,让我无法轻视她和她那也许并不成熟的作品。她对着镜头诉说自己激情的来源,她聊起自己去世的父亲和他那一辈子都未曾实现过的歌手梦。她的父亲选择了安稳,而她不愿再忍受这种退让了。她一刻也不想再等,想做什么就要拼尽全力。《白日梦》的最后,邢淅璇真的办成了这出戏剧,真的有一对对的人戴着口罩,走上她家的天台,在黑暗中听着她的独白而潸然泪下。那出剧和这部纪录片一样,起源于疫情,但却更深、更远。它从当下的疫情出发,追溯到邢淅璇的童年、她父亲离开的那一天,以及年轻的生命旅程中任何私密的隐痛。镜头记录下观众的泪水,我突然意识到,任何私人的记忆,在她表演出来之后,都将成为某种集体的记忆。这不就是艺术存在的意义吗?这出戏剧只不过是一个实验,大概率不会有太高的艺术价值。但一个年轻拮据的女孩在疫情期间召集这么多人来参与她的表达,这件事就是价值本身。而作为一个电影编辑,我又禁不住想到那些关于文艺的集体记忆逐渐消亡的时刻:南京的电影院一家接一家的倒闭,自己已经几个月没去过电影院,期待已久的话剧从去年一直延期直至取消……如果这时有个女孩愿意倾其所有举办一出戏剧,讲讲疫情给她带来的思考,我想我会愿意买票的。只可惜,我们当中最敢追梦、最有冲劲的学生们,现在还被关在学校里。所以,这场天台上的简陋戏剧也让我有点“酸”。既“酸”这个女孩在纽约地铁站讲脱口秀、在天台演话剧的勇气和执行力,也“酸”那些观众依旧有戏可看、依旧有支持艺术的心力。这些都是我们逐渐麻木,但却曾经拥有过的东西啊。在其他片子中,这样的勇气、好奇心、创造欲和韧劲无处不在。《独角仙》的故事发生在法国,中国青年董永晟原本创业顺利,却突遭疫情打击,其后几次试图翻身均以失败告终。影片最后,董永晟又走在下一次创业的路上,他把自己比作一只独角仙(一种能承受超过自身体重数百倍压力的昆虫),一直向前走,不停下,也不回头。《-32°》则是我最喜欢的一章。来自浙江的楼佳凯放弃了进入名校的机会,选择去美国西部的蒙大拿州留学。在那里,他极其和谐地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同时成为一名颇有潜力的自然风光摄影师,见证了许多自然界的奇观。-32°的拍摄环境冻住了睫毛他的镜头里有很多我们难以想象的壮观场景:一头鹿在悬崖峭壁上奔跑,一个农场家庭给一千多头奶牛接生……《一次远行》的导演在豆瓣写道:它们(几位主人公所体现的精神)和留学无关,却和我们每一个人有关。我无比赞同这句话。越看到后来越觉得,这部讲述疫情中留学生活的纪录片,不仅跟疫情关系不大,其实跟留学也没太大关系。它最终描绘的是一种生存状态,是一个人在“一次远行”中所能展现出的最好状态。也许,对处于困顿时期的我们来说,这疫情也像一次远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没人知道远方会是什么。在这个时候,记录和观看也是一种力量,它提醒着你某些东西的存在。无论是坚定追寻生命的意义,捍卫梦想的尊严和艺术的价值,还是带着好奇去探索外部世界,用朝气去迎战一次又一次失败。这些本该是年轻人的强项。《一次远行》再次提醒了我,无论身处何地都别放弃“瞎折腾”。哪怕就是“静默”在家 ,也别放弃“折腾”,别放弃表达,别放弃感受……别放弃一切能让你感受到存在的事情。-END-


张二阳 10小时前

(高分推荐《一次远行》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纪录片《一次远行》讲述疫情期间中国留学生海外生存现状,历时16个月横跨16个国家拍摄。来自四个国家的五位中国学子的海外留学的不同人生考验当青春的生命多方位向我们展示,如何在遥远的远方黑夜,寻找破晓的希望之光?当命运的插曲悄然而至,我们如何用热爱承受痛苦?如何在逆境中铭刻灿烂的青春?一共6集,目前更新2集。前面二集主题:星尘围绕德国留学的周倩仪,心怀星空。立志成为一位物理学家,她独立、勇敢、坚毅满怀热情,梦想却被癌症打断。人生如歌,当迎风歌唱➡️她是位勇士,敢于面对人生的挑战。对待渐渐虚弱的身体,日渐清晰的疾病。她用轻松的口气笑着说:“癌症让我遍体鳞伤,谁能一直那么想的开呢。你可以把我打倒,但别想把我打败。”瘦弱的身体,却有大大的力量,在她身上看到了对苦难的不屈不服输的精神。➡️ 她是个精灵,独立热情又浪漫当梦想离她越来越近时,疾病来敲门。她依旧停不下自己对生活热爱的脚步,在聚会里大声歌唱、和朋友聊天过生日大笑着、和男友就着音乐跳着舞。她说“热情能用来承受痛苦”➡️她是星辰,在宇宙中发光发亮当身体渐渐破碎,理想越来越远。她依旧坚持着,她总是往前看,积极地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案不放弃任何机会。当被现实无数次拒绝,始终微笑着。 生命的最后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只是感到无限的惋惜没有实现自己成为物理学家的理想。即使生命消逝,她也化为星辰永远的飘散在宇宙间。小易觉得:也许人生就是一首诗歌,充满无数想象与曲折。我们谱写人生时,只有珍惜现在的经历,对于未来我们保持希望。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不得不面对告别的时候,不留遗憾。


世纪协和6 10小时前

感谢大家对这部纪录片的关注与支持。2年前的深秋,在疫情发生10个月之后,我接到了一个来自腾讯的电话,陈牧乔和胡靖雯两位老师一起在电话里跟我探讨,是否可以拍摄一部关于(在疫情背景下)海外留学生的纪录片。当我在电话里听到这个题材的时候,还是有些震撼。在疫情发生之前,我们始终觉得这个世界貌似并没有那么疏远。弗里德曼在十多年前《世界是平的》一书中就描绘着一个全球化的星球,我们似乎也适应了一个便捷出行与高效的世界,但疫情让一切戛然而止。在那一刻我不禁思考,那些在远方的人该如何回家,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去完成各自的选择?这一切似乎带着一种巨大的牵引力,让我开始为这样一个题材着手准备。从筹备拍摄再到剪辑,我们的工作方式几乎每天都在跨越半个地球。北京办公室的导演组和阿姆斯特丹的策划拍摄组,从选题的征集、再到第三国摄影师和拍摄对象的调度联动、大量素材的传输整理,都成了这次拍摄的挑战,好在大家总结出了一套远程拍摄的工作方式。我们的团队是一群以90后为主的青年创作者。在荷兰的办公室中有6人担任了这部片子的调研策划和海外拍摄联络工作。在北京,我第一时间想起了老铁吴学竞,我们两从参加工作到现在也认识12年了。早年间我们都在新闻单位共事过,他是一位极其出色的青年导演,多年在幕后工作、习惯了用沉稳低调的方式去为观众创造内容。在2021年春节来临的时候,我们向北美、南美、欧洲、中东、东亚、澳洲、非洲各地的留学生群体发去了选题征集的文案海报。我到今天还记得第一次开策划会时的场景,尽管再有几天就要放假,但是我看到所有参与项目的导演、策划们那种投入与热情。我能从他们的眼里看到一种久违的光亮,那是一种种对故事探索的赤诚热情,是一种年轻灵魂对表达的渴望。 我们陆续收到了超过200多个人物的选题回复,因为我们的精力有限不能一一展示,因此从中在根据前采、调研、跟拍一段时间后确定了现在大家看到的5个故事。随之接下来将近一年多的工作里,北京老吴带领的导演组、在阿姆斯特丹宋元明清带领的调研和策划组、还有分布在各地的摄影师们一起联动开始了一次为期16个月的环球拍摄。我们的许多摄影师和主人公在拍摄的时间里都经历了 “宵禁,封城,解封,再封城的这一过程” 有的甚至还经历了地区冲突的局面,有的甚至是生命别离的时刻。尽管我们的拍摄对象是一个个中国留学生,但是将近2年的时间下来,我们似乎也短暂记录了疫情下的历史切片。也许多年之后我们会回看此刻的这些影像,并试着从中找回一些记忆与理解。我非常感谢朱乐贤老师,是他在我们遇到拍摄挑战和未知的时刻,一次次坚定地支持我们,让这部片子成为可能。 2021年春天,我们在纽约遇到了这位来自中国山东的姑娘邢淅璇,我们和她接触时她的新冠病情刚刚治愈。她在最艰难的时刻没有放下戏剧,在美国布林莫尔学院学习戏剧的她,即便工作再累她也没有放弃一次创作和演出。她在天台排练实验戏剧的时候,百老汇还没有开门。在蒙大拿的山区,楼佳凯这位来自浙江的年轻男孩成为了当地人的挚友。他大学时的纪录片就选择了当地印第安人部落里的故事,他拍摄过北美野牛如何从黄石公园回归保留地的故事,这背后牵动的事19世纪中后期西进运动时期那段残酷的历史。他也同当地的牧场主打成一片,在这个地方他拍摄了一个农场家庭如何在寒冬给1000多头牛接生的故事。由于当时室外气温低,不少小牛会在出生时就被冻死,为了救更多的小牛,当地的牧场主们会在冬天小牛出生时全家上阵接生,这一次拍摄也让佳凯学会了给牛接生。这是一种和大自然搏斗的场景,也是一种生存的场景,这样的现象让JK无法自拔,他把镜头对准了ovando的一个牧场。后来这部片子获得了2019年美国大学生纪录片节第一名的奖项,他的第一部片子也成了这所排名在全美100名开外的学校的荣誉。整个米苏拉小镇也高兴了, 学校和小镇上的居民在当地最大的剧院观看了这部只有13分钟的纪录片。在现场JK把ovando牧场一家人也请来了,他们觉得不可思议,自己在严寒中生存的故事被这个95后中国小伙子搬上了荧幕。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学习冲突解决与调解专业的留学生朱效民,是众多学生中比较特殊的一位。他的专业同当今世界上的一些热点局势息息相关,当我们和他取得联系时他正在提交毕业论文,正准备开始一趟从戈兰高地到耶路撒冷的旅程,他想用这样的方式去解答一些内心的疑问。而拍摄他的摄影师Alon Farago是一名以色列老兵,曾经在以色列国防军伞兵部队服役,90年代初期退伍后他放下了步枪、拿起摄像机成了一名摄影记者。在2021年的9月份他们完成了穿越遗迹、山谷、到圣殿山的行程。在法国我看到了一个不服输的中国青年董永晟,在疫情前他同合伙人曾经企业经营的小有成就,但疫情将他从事的旅游业彻底击毁。尽管疫情一次次把他的创业计划和工作打碎,但他从未屈服于此,他会在雨夜一个人谈着吉他唱《南方》,也会在逆境中去寻找机遇,他从未对生活失去希望,他在布列塔尼亚海岸边的呐喊仿佛是对当下的回应。我记得拍摄期间他收获了一支独角仙,他说那支昆虫能承受超过自身体重数百倍的压力,疫情之下他把自己也比作那只独角仙。在德国我们记录了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这名女生叫周倩仪,她在莱比锡读天体物理专业,不幸的是在2019年底她被确诊为胃癌晚期,但是由于2020年的疫情她一直没能回国。当我们联系到她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德国的医生已经告知她的治疗不会再有更多进展,只是劝她尽量提高生活质量。她选择了回国继续治疗,也就是从她准备回国的那一刻起我开始了对她的跟踪拍摄。对倩仪的拍摄着实有一种敬畏与尊重,周倩仪是一个乐观的中国青年,她对生活那么热爱,即便有病痛、她也没有气馁。 她没有把痛苦与无助的一面展现给周围的人,她始终是让周围的朋友看到乐观与勇气。即便在她最后的时刻,她依然会去唱一首歌,陪父母吃一顿晚餐。在我的印象里,倩仪始终是那个爱笑的女孩、对宇宙深空探索充满无限热爱的姑娘,对常识、科学、对生活的热爱是她留给我们最美好的印象。她喜欢一部关于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的纪录片,那部片子中卡西尼号最终在宇宙中化作星尘与土星融为一体,而在最后的时刻这艘1997年发射的探测器将天线对着地球发出了最后的道别。看片子那一刻在她的脑海里也有一个念想,也许人终究会化作星尘在无尽的宇宙中继续漂泊探索。而我们永远记得那份善良、乐观、与勇气。我们还有很多的内容没有在这一季中完整的展现,从中国乡村来到澳洲塔斯马尼亚岛上的陈锦元、到莫斯科同90岁高龄的导师从事航空航天研究的侯天宇、赴德公派留学的化学博士龙鹏伟、曾在中国华西医科大留学并返回印度参与防疫工作的见习医生Neeraj Ravishankar、再到英国的小留学生“小院儿”……我们有太多这样的故事还没有,未来我们也会以番外篇的方式一一展现给大家。最后关于这部纪录片我们要感谢每一位摄影师、每一位剪辑师、每一位策划、每一位工作人员,有太多人为这部纪录片的诞生作出了卓越而非凡的贡献。而每一部纪录片的背后都是一群热爱生活、热爱影像、拥有共同信念的人。希望关于海外中国人的故事能够一直被讲述下去,希望疫情终有一天结束,希望这个世界的隔阂终有一天消散。


复古式夜司空 10小时前

星尘与独角仙,还有白日梦你,是否和我一样,曾是一个游子?行走四方,独闯异乡?你是否在暗夜里,冷风中,看万家灯火,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一盏明灯?你是否在疫情中,独居一室,恐惧无定,看不到壮美江河,秀丽山川,与亲人远隔万水千山,只能通过手机传来的音貌相互抚慰?在昨日,在今天,你可曾有过相似的经历吧?Five Hundred Miles疫情期间,我们用摄影机记录了万里之外的14个国家18个年轻人的生活,最终为观众呈现了疫情期间在德国、美国、法国、以色列的5位留学生的故事。3月17日,实录中国留学生海外生存的纪录片《一次远行》将在腾讯视频上线。这是腾讯视频纪录片继去年开始的“人间真实”片场的第四部。这个系列是想要努力去拍摄、记录、呈现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人生。希望在别人的故事里,可以照见真实的自己,看到世界的参差,有感悟、启发、甚而行动,进而寻找生命的某些意义。说回《一次远行》。两年多前,新冠疫情开始,总觉得该做点什么。 19年的时候,制作了一部《留美日记》,讲述一群年轻学子在美国留学的故事。种种原因,一直没有上线,心有不甘。看到新闻中关于海外疫情和中国留学生的种种状况,下决心再做一部关于疫情期间留学生在海外学习生活的片子。设想也很简单,从2020年开学季开始拍摄,持续一年,记录全球海外留学生的大四一年。名字想好了——《留学一年间》。实际推动起来,困难重重。内部团队有疑虑,海外航班一班班熔断,摄制团队很难走出去,留学生也一批批回国彻夜上起了网课。如何找人,如何拍摄?但不管怎样,也要先干起来。万事开头难,第一关却是制作团队难找。工作室的两个制片人陈牧乔、胡婧雯找了一圈,两三个月后和我说,疫情风险大,走不出国门,海外拍摄经验少,阻拦了不少纪录片制作团队。挠了两天日见稀少的头发,突然想起忽忽悠悠的制片人夏特。夏特做过战地记者,也拍摄过数个海外纪录片,海外拍摄经验丰富,咋把这家伙给漏了。第二天,超级健硕的夏特横着就来了,一贯的大包大揽,“朱老师,相信我,绝对搞得定”,还拉来了醇厚善良的吴学竞做总导演。按照流程,接下来是调研、撰写方案、内部立项、拍摄、剪辑……夏特和学竞辗转于留学生论坛,征集愿意参加拍摄的留学生。英国、法国、日本、美国、以色列、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全世界找了一个够。无法出境,只能找人代拍。经费有限,找摄影师也不容易。疫情期间,有些拍摄只能让主人公自己拍摄,要给主人公买小型摄影机快递到国外。第一次拍摄回传回来的素材,惨不忍睹,画面不成型,简单的叙事也完不成。看着素材,心中拔凉拔凉。但学竞和夏特有韧劲,找经典的影视画面给对方看,一次次海外视频会议沟通,耐心传授对方拍摄技巧,专业的摄影师也要告诉他如何贴近人物、贴近生活拍摄,如何如何拍摄空境。留学生在校学习的故事也拍不下去了,停课、校园封闭成了常事。《留学一年间》这个名字不能用了。学竞和夏特决定要拍摄留学生在海外生存、生活的故事,片名也改为《一万公里外》。有些拍摄拍了一半中断了,有的人故事平淡,有的主人公消失了,有的人故事停滞不前了……拍废的素材占满了硬盘。有几天,我甚至不敢问进展,怕打击了学竞和夏特的积极性。直到有一天,看到了在德国拍摄的周倩仪的素材,才觉得这个片子能成了。陆续传回的素材,也越来越专业。学竞和夏特的耐心与专业收到了回报。剪辑阶段,学竞和夏特的梦魇仍在继续,这一次折腾来自腾讯的制片人陈牧乔、胡婧雯和作为监制的我,我们一次次跑到机房与学竞、夏特看素材、看粗剪、讨论、修改。周倩仪一集修改了20多遍,法国董永晟的完成版本也有十几个,美国的一集,改了无数遍,最后要求学竞重新剪辑,把原本在一集中的邢淅璇、楼佳凯拆开各成一集。学竞苦恼,素材不够啊,但临了还是笑嘻嘻答应再试试。仍然是德国周倩仪的一集最先完成,故事很感人,我自己感觉艺术性也不错。兴奋起来,看到学竞桌上一瓶还剩一两多的威士忌,要举杯庆祝。夏特说自己不喝酒,学竞笑嘻嘻说酒很好,就是自己痛风刚犯,朱老师你代表我们庆祝一下。得,自己来吧。最后,我们的片子在胡婧雯的提议下,再次改名为《一次远行》。学竞和他的小伙伴们想了一个英语名字Bon Voyage, 这是法语对于即将远行的人的一句浪漫祝福,意思的感觉是祝你有一段美好的航程。大家愉快地一致同意了。最终《一次远行》在14个国家和地区跟踪拍摄了18个年轻人的生活,为观众呈现的只有在德国、美国、法国、以色列的5位留学生在疫情期间的故事。在德国的周倩仪,心怀星空,立志要成为一位优秀的女物理学家。她进取、勇毅、活力四射,却因为突发而至的肿瘤,梦想折翼。在钦佩、伤感、痛惜,时而为她高兴时而为她惋惜的复杂感情中,摄制组记录下她生命中依然光彩熠熠的最后时光。在美国纽约的邢淅璇,父亲早逝,疫情期间每天都只能去楼下小店购买1美元一包的剩余蔬菜。她身染新冠,只能在租住小屋中独自苦挨。病愈后还在努力自己的戏剧梦,筹钱、求人,排一场抒发自己胸怀,给别人带来温暖的独角戏。在这个过程中,摄影机看到了网名“叉叉”的邢淅璇的孤勇、泪水、欢笑、不懈。“叉叉”其实是“XX”——某某的意思,她自认为一个凡人,但依旧西西佛斯一样,坚持与命运抗争。她要在可能早逝的时间点到来之前,燃烧自己的每一分光。在法国的董永晟,曾做到2000万年流水的公司疫情期间倒闭,一次次寻找糊口与重新创业的机会,一次次碰壁,一次次开始。这所有一切的坚持,或许都可以在留学之初去餐馆打工,双手快过洗碗机,用手工战胜机器那一刻找到源起。在以色列的朱效民,看到以巴边界烟火与战火齐飞,他感喟:我们所有人,如果不团结,不友善,那我们注定走向灭亡(We are born to die)。在采访朱效民一年后,今天的俄乌冲突又一次印证了这一点。 在美国蒙大拿的楼佳凯,毕业之际,要在事业和理想之间做出两难的抉择。……有些无法多带带成片的故事,学竞和夏特又精心编辑了特别番外,我们希望尽自己的努力,不忘记在拍摄过程中每一个愿意帮助我们,提供我们拍摄机会的留学生,我们也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重新认识、了解这个群体的机会。在他们的身上,有中国人的勇敢与坚毅,有在苦痛下的坚守、奋力。但我想应该有更好的话可以总结他们内在的精神。有一天翻到一本书,看到说宫崎骏动画电影有一个永恒的主题“不管怎样,都要用力活下去”。宫崎骏希望自己的影片能够唤起孩子们心中的坚韧,令他们有所改变,像《千与千寻》的主角荻野千寻那样,最终发掘出“不被吞噬的力量”。这个“不管怎样,都要用力活着”,我觉得正是《一次远行》最好的注脚。在我们的片中,董永晟亦是如此,生活的一次次锉磨都没有消磨掉他缓慢但坚定的向前,他自喻为路边捡来养着的独角仙,“整个陆地上能承受压力最强的昆虫, 它破壳的时间特别长,要在土里待一年,我觉得跟我挺像的,破茧了以后就浑身盔甲……也是我的榜样吧!”说到最后,这部片子今天看来依然有着不少的缺憾,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终归在这个日渐纷乱的世界留下了一点大时代的印记。于我,遗憾虽有,但并不多。 《119请回答》海报去年,我们上线了《119请回答》《是这样的法官》,呈现消防员、法官和他们服务的无数普通当事人的故事。而今年刚刚播出完的《真实生长》,用10年的时间记录了三个高中生的故事,它关于成长,关于教育。后续还将上线“人间真实”系列的《一次远行》《了不起的妈妈》《大象出没的地方》《亲爱的敌人》等。每一部片子我们都争取适当增加制作周期,特别是后期的剪辑时间。我很希望我们可以用工匠的精神,在这个节奏快得目不暇接的时代,更有耐心、更认真且有智慧地打磨好每一部纪录片。在前期,用问题意识追问我们,选题的时代性、故事性,反复去讨论调研计划、调研报告,追问我们的主人公是否有鲜明的个性,是否有精彩的可预期的故事。更多的阅片,寻找适合的影像拍摄模式、故事构建模式。反复剪辑每一段画面,聆听每一段声效,斟酌每一句旁白,让每一部片子都能有一些时代性,有思想的含量。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用户。当然,所有的作品,最终还是要靠观众评判。《是这样的法官》海报《真实生长》海报片子剪辑完成,夏特瘦了50斤,历经各种摧残,反而健康了许多。有天晚上和夏特、学竞吃饭,说到喝酒的事情,学竞告诉我,我喝完的学竞办公室里的威士忌浮根儿,其实在办公室放了好几年了。心里顿时慌得一匹。当然当然,也要感谢这一次拍摄的摄影师,缺少导演在现场沟通协调,他们要面对疫情的各种风险,要面对有些拍摄对象本就压抑的心理状况,我们的摄影师也承受了非常的压力。让我将他们的名字列下来,表示诚挚的感谢:德国:蒋斌、殷悦、叶韵美国:蒙大拿——Lane Brown、Tom Attwater; 东海岸拍——王天杨、万景瑜、伍景超、Gary Li、Terence Lo法国:周振宇、陈航罗马尼亚:王楠楠、陈梦涵英国:张倍瑜、高志鹏、杨律俄罗斯:欧文韬加拿大:程顥丹麦:陈焱荷兰:吕博文以色列:Alon Farago巴勒斯坦:Alon Farago印度:RAVI LEKHI土耳其:何珊乌克兰:王楠楠、陈梦涵斐济:杨洪廉中国:吴学竞 张靖煜 浦磊 黄振威 陈聪铸 王思捷最后,感谢接受我们拍照拍摄的所有留学生及其家人,感谢片中出现的所有人士。有些拍摄对象的故事最后未能呈现,也一并向你们表达歉意。德国:龙鹏伟 李霜夫妇、周倩仪美国:楼佳凯 邢淅璇法国:董永晟 全荃 张澄然罗马尼亚:王楠楠、陈梦涵英国:杨律及女儿“小院儿”俄罗斯:侯天宇加拿大:徐心仪丹麦:杨洪美荷兰:魏泽雅以色列、巴勒斯坦:朱效民印度:Neeraj Ravishankar土耳其:何珊乌克兰:王楠楠、陈梦涵斐济:杨洪廉中国:周倩仪、杨律 及 女儿“小院儿” 如果遗漏,敬请谅解。最后最后,再一次感谢周倩仪、徐心仪的家人,他们在伤痛之余仍然同意了我们向观众呈现他们一家人在疫情中的故事。愿逝者安息,她们的勇气与决心,会一直鼓舞我们,继续生活,无畏向前。


qkoufu3340 10小时前

感谢大家的关注,也很感恩有这么多人的支持。过去这一年,我们也记录了一些镜头之外的故事,在此分享给大家。(一)结束节目临近开播的时候,我翻了翻手机相册。记得拍过段小视频,是去年4月23日,东风东路,近广州中山肿瘤医院。那天快到午夜,我去买饮料。这大概是广州最宜人的时节:暑气未至,只在正午有些许微热。湿润,又还没到潮气逼人的程度。偶有一丝微风,凉气迎面。几个小时之前,夜幕刚落,在一块半开放的高地。一家小杂货店开在右侧,门口撒着几张塑料矮凳,轻易就填满了日常烟火。正前方的台阶上,两个人影缓缓出现。年长的矮半个头,却步履稳健。年轻的姑娘瘦高、寸头,半倚着她。身上淡蓝色衬衫随着手臂的摆动飘忽不定,镜头里仿佛一片脱梢的树叶。两个人由远及近,慢慢地,又挪出画面之外。这是第一集拍摄的最后一个镜头。这对母女是这个系列片的拍摄对象之一——刚从德国回来的倩仪和一路陪同的妈妈。明天一早,她们就要进医院准备手术,并全程隔离。确诊胃腺癌一年半以来,这是倩仪要面对的最大的一次外科治疗。隔日,清晨六点多,我们一起帮着把收拾好的行李搬去医院。一只黑色的24寸行李箱,因挤压稍有变形。倩仪背着她深蓝色的双肩包。生活用品装在一个细蓝白条纹的行李袋里。一个月前从德国莱比锡离开,经法兰克福到上海,短暂地停留,又到广州,插空回深圳,又回到广州。这些东西就跟着一家人来回奔波。倩仪梦想的人生旅途,原计划不是这么掉头往回走的。她痴迷天文,高中时追“星”——“旅行者一号”,一个已经离我们超过200亿公里的太空探测器。她去德国,从本科开始重新学理论物理。她热爱音乐,“白天搞学术晚上唱歌”是最理想的生活。回来后,又琢磨着在深圳组一个爵士乐队。有一天下午,她一边做指甲,一边疯狂吐槽现在的流行音乐如何没有灵魂,演唱又是那么的造作。反过来,她总是凭借独特的声线,那种流淌全身的自由,在每个地方征服全场。当然也有刻意的经营:比如总是在第三或者第四句忘词,幽默地调节气氛;比如花一个下午去选歌,纠结着直到出门之前;比如很长很长划不到头的歌单;比如精选的几首人生之曲。其中有一首《Crazy About You》,是她计划留到婚礼上的。要在“树林或者大海边”,要有篝火,吃吃喝喝,一起看星星,唱歌跳舞直到大家都睡着为止。我第一次听:“Someday you'll want me,And I'll be so far from you,Then you will be sorry,babe.You do me like you do.(总有一天你会再想起我,对不起宝贝,那时我们早就分道扬镳,省下你那些道歉吧。)”心想谁会挑这么个歌放在婚礼上呢?但是她会。这首歌剪在了片子的最后一部分。在星露谷的游戏世界里,“他”是个“渣男”,结过8次婚,有两个孩子,他们“永远也不会长大”。在病房刚放下行李,我就被赶来的护工哄了出去,正经的道别也没来得及。术前准备,手术,再加上术后治疗,她少说也得在病房里待上半个多月。怕她无聊,之前还揣了盒乐高给她。住院的第二天,她发来微信。一个硕大的火箭立在床尾的木制矮凳上。她拼完了1900多块零件。随后是一个表情,一只猫捶着胸口骄傲地说:“是我!”真厉害。那盒乐高是土星五号运载火箭。它数十次搭载阿波罗号登月舱,把人类六次送上月球。那些旅程,每一趟都有38万公里。那些奇迹,鼓舞过一代又一代人。而我们一起的最后这一小段旅程:从民宿到医院,距离还不到1000米,走路不超过15分钟。但于她,值得换回一个更大的奇迹。说回开头那段视频。午夜路灯下,有一只蝉在奋力蜕壳,一点一点,在广州最宜人的时节。粗查了下,说蝉的幼虫要在地底蛰伏三到五年,有的甚至长达十年。一旦钻出地面重见光明,蜕壳,发育出翅膀,鸣叫着宣誓盛夏到来,满是意气风发时,它们的生命便只剩下半个多月了。如果这样残酷的短暂降临于你我,把一场人生的远行,压缩、截断,我们会怎样去面对?(二)中断巧合的是,我们在法国的拍摄也开始于一段类似的场景。董永晟夜里回家,路上捡到一只独角仙。他上网搜资料,深夜一个人感慨:“这是整个陆地上承受压力最强的昆虫,是它身体的850倍,比大象都大……我觉得跟我挺像。”彼时,他的人生拦腰一断。几年打拼,在巴黎经营的旅行社已小有名气,业务顺利,收入渐长,正是春风得意。20年初,疫情席卷而来,旅游业一地鸡毛。随后一年,大浪一头又一头盖过来。先从高峰打到谷底,间隙中给你一缕微光,刚挣扎,转瞬又是一片黑暗。疫情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就这样起起伏伏,他的故事也一路跌跌撞撞,从开头到最后,像极了这两年来我们中的很多人。这个故事模板,也套在我们头上。2020年底启动拍摄,国内的疫情稍有好转,却正是国外腥风血雨的时候。趁春节发出的征集启示,获得意外的关注。后台的人名一个接一个跳动,几十、上百再到数百。有的人长篇大论,像是终于找到倾诉对象,把留学苦衷倾囊而出。结语是“谢谢你们听我说这些”。有的像是来报个平安,表示情绪稳定,一切安好。有来找工作的,希望可以兼职拍摄,并附带个人作品链接。有一个故事尤其跌宕起伏,看得人热血沸腾,末了却是一句:这是我的剧本,想投个稿。最难琢磨的是那些惜字如金的朋友。有位来自瑞典:“一言难尽,可以细聊。”来自法国尼斯:“已辍学,回国进大厂上班了。”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异地恋一年了,哎。”来自美国:“我在纽约地铁讲脱口秀”……这些线头庞杂琐碎,又召唤出某种好奇。同事们加微信发邮件约电话,时有希望,但更多是落空。即便有些眉目,几隔重洋,那些缥缈的讯息也无法构成具体的感受。之后是稍大规模的试拍,一轮又一轮沟通,名单终于减少到我们能承受的范围。但麻烦还在继续。纪实拍摄对摄影要求很高。要有很稳定的基本功,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现场。在海外的华人摄影师却很少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开始编摄影手册,从技术规范到分镜参考。在办公室见过我们的导演浦磊给美国摄影发邮件,事无巨细。煕维挨个镜头截图、标注,几大页文档。一个全景镜头上打满红框,并备注:镜头不成组,下次补拍。下午或傍晚,刘怡总在大厅的沙发那窝着。巴黎的摄影大概刚起床。从来没听清她和摄影具体聊了什么,只是通话时间都很长。后来,法国的拍摄愈发流畅,渐入佳境。技术的瑕疵总能修补,人的不确定性却几度让拍摄停摆。十几个拍摄对象,导演组真正见过面的,只有日后回国的倩仪和朱效民,其他人全是网友。事件怎么选,节点怎么定?疏漏、错过,常常发生。细微的情绪怎么捕捉?我们可能连感受都感受不到,何谈捕捉?而彼此的信任又如何建立并延续,穿过漫长的拍摄周期?我们常自己调侃,这就像一场让人奔溃的恋爱:关系还没确定,分手的信号已频频闪现。有一天凌晨四点,我接了个电话。莱比锡的摄影蒋丁老师颓丧地说,自己不知道怎么继续拍下去了。那几天,倩仪家里希望和失望交织,情绪裹挟着每个人。我跟他东一头西一嘴地瞎聊,笨拙地劝他别想太多,喝点水早些睡觉,但这显然无济于事。主人公也时常消失。法国的微信经常会晚一整天。这一天里,导演们如坐针毡。蒙大拿的佳凯中途跑去山里露营,近乎人间蒸发。纽约的邢淅璇,就是那个在地铁站说脱口秀的姑娘,沟通倒是热络,生活却是千头万绪毫无章法。她要筹备自己的话剧,行进到一半,阻力重重。平时疯疯癫癫,那天却在摄影机前嚎啕大哭,质问自己为何还要继续。摄影是快40岁的Gary Li,大哥反客为主,讲起当初来美国的经历。他最早在纽约混帮派,没个出头日。想过学厨,后来去学摄影。三十岁,和几个朋友攒了个婚庆公司。前三年入不敷出几近倒闭,到第四年才突然爆发,把生意做到现在。“我是过来人啊。”他说,“不要想!蒙头干就好了。”小姑娘含着泪点头。“信心很重要,真的。”他又补了一句。第二天,蒋丁还是带着机器去了倩仪家,拍摄挣扎着继续。他也是这么劝倩仪的:“会好的,你要有信心。”我想,这多半也是说给他自己听的,也是说给我们听的。前两天看到这些对话,还是心头一紧。过去一年,我们就在这样的断断续续里度过。从无奈、怀疑,到奔溃、修补,一点一点完成这个系列的拼图——尽管还有那么多的不尽如人意。如果问最后是什么让这一切成为可能,不至于半途而废,答案自然包括那些远方素不相识的朋友们。感谢那些表格里愿意被我们打扰的人。感谢那些如此坦诚而热烈的主人公,他们敞开自己的生活,把悲伤和惶恐示人,又用更丰厚的生命把它们击碎。感谢那些一边被我们不断加压,一边又默默在前方扛下负担,用善意收获信任的摄影师们。我们虽占据导演之名,在这趟旅程中,故事首先属于远方的他们。当然也属于无法谋面的你们:在屏幕另一端,如此温暖、慷慨地支持,怀抱善意的每一个观众。—— 更新这段视频就是那个“混帮派比搞艺术难多了。”的大哥:腾讯视频-中国领先的在线视频媒体平台,海量高清视频在线观看(三)远行片子的名字一波三折,到最后,制片人阿离起了这个合乎所有人心意的《一次远行》。我们当然想强化它的看点。这彼此隔离的环境中,在数十个海外国家拍摄,本身就有些疯狂。问一句你多久没出国了?问一句你还知道现在的世界什么样吗?拉开的时空,异域的风物,曼妙的遐想……也够刺激一下我们的神经。但越往后,故事略微成型,我们也就越有些怀疑。这些地理上的远方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它们更像是一块块背景板,为我们亮起霓虹,招揽视线,得以让这些凡人故事被看见。所以越往后,故事就越不那么关于“留学”。名校的学霸,怪奇的专业,丰富或枯燥、繁重或自由的校园生活……这些标签式的符号,都渐渐从拍摄中隐去,只剩下一个个独立,又独特的人。他们像微信的开屏画面那样,一个人,面对硕大的时空,标定远行的方向,然后,独自前往。这个旅程,关于无常生命中怀抱的诗意,关于隐忍的爱和被爱,关于张狂的理想如何不被现实打倒,关于被打倒之后怎样重新出发,也关于我们对未知之地最原始的好奇,对故土和家人最朴素的怀恋。它们和留学无关,却和我们每一个人有关。我们多数人,也不过和他们一样。一生中不一定会遭遇多大的惊涛骇浪,偶有起伏,也自觉惊心动魄。生活被压缩、被拉长、被截断、被催促。期间喜悦和眼泪交织,妥协和抗争轮换。惴惴不安的深夜过后,再强装镇定地面对下一个如常的早晨,如此往复。不过,我们和他们一样,没有一个人会轻易停下。这或许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远行:勇敢而坚定,以此证明人生不只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漫长而毫无灵魂的跋涉。几周之前,真实的战争残酷降临,疫情和隔离又一次有如狂潮,无端的灾难顷刻间降临,世界正张牙舞爪着从我们身旁经过。眼下,时代的巨浪越来越无法为个人所左右。如果你有所彷徨,自觉被乌云笼罩。如果你愿意,也许能暂时离开那些争论,放下那些不安,回到日常,在这些小故事里得到一些理解,获取一点慰藉。


0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最新问答

问答排行榜